題目:豐盛人生
經文:約翰福音6章1至15節
最貧窮的地方,就是最需要我們的地方.這段話不只是標語,更是兩位基督徒的行動準則,他們選定中國最貧窮的地方~~~河西四邵武威附近的黃羊川~~投下五千萬美金,與電腦方面的知識,和他們無止的生命熱忱.希望能夠為貧困的鄉民作些什麼?好使他們脫離貧困,這兩位基督徒決心在黃羊川這塊土地上,搭建一個基督徒信望愛的祭壇,帶領貧困的鄉民,得以認識上帝的愛,並進入祂所賜的豐盛之地,這兩位基督徒就是去年蒙主?召的英業達公司總經理溫世仁弟兄和千鄉萬才公司總裁的林光信弟兄,今天我們就要從三方面來認識豐盛人生
1憐憫心懷
一個受人歡迎被人肯定的人,必然有其個人的長處和優點,但其中有一點不可少的特質就是是否具有憐憫他人的心懷,我們若擁有這項特質,它將會為我們帶來許多的益友以及成功的機會,並且它會拓寬我們人生的視野和深度,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來到加利利和其鄰近的地區工作,這段期間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加利利這一帶的百姓大都是以務農為主,勤勞耕作為的就是要維持家計,他們只是希望圖個家人溫飽,他們日常所關心的話題大都是柴米油等等的實際問題,當他們聽到主耶穌和祂的門徒來到加利利海東邊的山區(哥蘭高地)舉行退修會時,他們就三五成群地沿著湖邊步行到祂那裡去,主耶穌接納群眾於休息時間介入,並且本著憐憫心懷來服事他們的需要,因著這份憐憫,主不僅不拒絕每一個來到祂面前的人,祂還發出呼籲要邀請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到祂這裡來,祂要使我們得著安息.由於服事的量很大,以致時間已漸漸地接近晚餐時間,要如何能在荒郊野外為廣大群眾提供晚餐就成為很棘手的問題,耶穌的門徒腓力來自鄰近的伯賽大地區,他比其它人更清楚這附近的地區,根本沒有食物的來源,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就算有錢也買不到食物,在腓力的思維中,他本能地按照目前缺乏資源的現實情況來衡量和估計,他作出一個結論,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主耶穌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極有可能主耶穌是要改變和訓練門徒們的思考和應變模式,不要只局限於資源短少和所面對的問題是何等的大,以致忽略甚至忘記祂的同在,祂是使無變有的創造主,祂會創造和供應解決問題與困難所需的任何資源,祂擁有最佳的處理方案,祂願意給我們機會與祂一同面對和解決,祂希望看到我們的那份憐憫心懷,去發覺和幫助週遭有需要幫助的人. ,,,,,,,當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人馬爾克姆問到:「這個世界最缺甚麼?」時,德蕾莎修女這樣回答:「今天的世界缺少信仰的美德─如果沒有信仰就沒有生命。因為太多的人類為自私心所蒙蔽,只想到自己,從不顧慮別人。「信德」是要把愛施出去,愛和信是密不可分的。」1952年(42)歲時,德蕾莎修女創辦了第一所「垂死之家」,她在街上撿回來的第一個病人,不但奄奄一息,而且幾乎給老鼠和螞蟻給吃掉了三分之一了。她把這個垂危的病人送到醫院,醫院表示無能為力,拒絕收容,但是她堅持醫院要收容,否則絕不離開,最後醫院只好讓步。
30多年來,垂死的病人在垂死之家受到醫生、護士和修女的關心與照顧,現在它已收容過兩萬七千多名從加爾各答街上撿回來的人。這裡整潔、安靜,每個床邊都有鮮花,濃郁的清香充溢著每一個房間。石頭地板上排列著一排排藍色的鐵床,這些貧窮、孤苦、無靠的人在臨死前從這裡感受到上帝的愛,覺得沒某被遺忘。在這裡獲得一碗粥、一片麵包,或者有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們瞑目而去。1979年德蕾莎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在接受這筆獎金時,她說道:「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這是因為我認為─他們授予我這筆獎金,是他們認識到這世界上還存在著窮人!」「要愛窮人,了解窮人,我們自己也必須先是窮人!」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的主仍然要我們存憐憫為懷的心,來看待週遭人的需要,也唯有如此
2竭誠奉獻
我們人是有思想的受造物,我們若想要擁有一個充實豐盛有意義的人生,就要常常思想並追求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物,假以時日,我們就必然會如心所願.對一個蒙主耶穌捨命救贖的基督徒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就是清楚的知道主為我死,我為主而活,並且願意竭誠奉獻從神而來的一切,讓主使用,聖經說到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被安德烈帶到主的面前,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有關這個孩子的姓名,和進一步的描述,但是很顯然他與其它的孩子不一樣,他作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就是願意將他的晚餐竭誠奉獻在主的面前,勝過自己獨自享用,他所奉獻的食物雖然量很少,依常人的眼光來看也真的是杯水車薪實在是於事無補.但這個孩子所作的一切在主看來卻是極有價值的一件事,主看重的是奉獻者背後的那棵心,而這個孩子竭誠奉獻的心正是主所寶貝的,當主耶穌祝禱之後擘開,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眾人都拿著吃,而且都吃飽了,透過這件神蹟彰顯主耶穌祂是全能的神,他更是支配物質和創造資源的主,也就是說祂並不需要借由這五個餅和兩條魚的協助,祂也能餵飽在場的五千男丁與他們的家人,但是祂願意使用每一個願意竭誠奉獻的人,參與祂偉大的工作,,, 將近一個世紀前,在一個小鎮,有一座小小的教堂,每個禮拜天都擠滿了人。主日學的教室更是爆滿。小鎮的孩子,個個都嚮往禮拜天可以到教堂上主日學──聽和藹可親的老師講聖經故事、唱動聽的聖歌、作好玩的手工,每次還得到一張漂亮的卡片。
一個禮拜天,教堂的主日學教室太擠了,有一個小女孩擠不進去,在教堂門口哭了起來,剛好教堂的牧師走過,她啜泣著對牧師訴苦說:「我想上主日學,但是進不去。」看看頭髮蓬亂,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和藹的牧師牽著她的手,帶她進入教堂,在主日學教室裡擠出一個位子給她。這孩子感動的不得了,當天晚上上床睡覺時,她想到那些沒有地方可以敬拜主耶穌的小孩子,好可憐啊!
兩年後,這個住在破舊簡陋房子的小女孩去世了。她父母找到了關心他們女兒的好心腸牧師,請他為小女孩主持喪葬事宜。當這可憐的小屍體被搬動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像是從垃圾場撿來的又皺又破的小錢包,裡面有五角七分錢(在廿世紀初葉,對一個小孩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數目),還有一張小紙條。紙條上以孩子氣的筆跡寫道:「這錢是為了蓋大一點的教堂,讓更多的孩童可以去上主日學。」
那是兩年來她辛辛苦苦地積存的愛心奉獻,當牧師流著淚讀完這張字條,他立刻想到應該怎麼作。第二個主日,他帶著這小錢包和字條上了講台,道出了這個小女孩犧牲式奉獻的感人故事,他向執事們挑戰,要他們努力為擴建新堂籌款,然而這故事並非到此為止,還有精彩的下文呢!
當地的報業人員得知此故事,將它刊載在報紙上。一位地產經紀人讀了這新聞,熱心地替教堂找了一塊價值幾千元的地,但教會付不起這麼多錢,他就降價到五角七分錢成交。
教會會員受了感動,紛紛大力捐款,五年之內,這小女孩的捐獻增加到廿五萬元,在那時代可是一筆不小的款項呢!她無私的奉獻,產生了極大的效益。
如果你有機會造訪費城,請你去參觀有三千三百座位的天普浸信會(Temple Baptist Church),也參觀一下有千百個學生的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還有好撒瑪利亞人醫院(Good Samaritan Hospital)。更別忘了瞧瞧可以容納幾百人的主日學大樓。今天,該地的孩子有福了,他們絕不用擔心被排擠在主日學教室之外了。
在其中一個房間,你會看到那位滿有愛心的小女孩甜美臉龐的照片,她五角七分的無私奉獻,締造了感人的史蹟。在小女孩照片的旁邊,你還會看到那位慈心牧師的畫像,他就是康威爾博士(Dr. Russel H. Conwell).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由Kay McCrary提供,李潘燕譯自網站文稿
3珍惜恩典
恩典是神賜給人的禮物,陽光,空氣和水就是造物的主為所造的萬物所預備的恩典,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原素,我們的主耶穌是厚賜恩典與人的神,祂希望我們不要浪費,並且能夠以珍惜恩典的態度來使用祂所賜的一切.同時祂要我們學會在生活中凡事仰望祂所供應的恩典,時時向祂感恩,當我們越數算祂的恩典,就越能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珍惜恩典.主耶穌吩咐門徒不要浪費剩下的食物,結果收集起來的食物既然有十二個籃子之多,彰顯主的能力可以多而又多地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並且在滿足了眾人的需要之後,剩下來的比原先所有的更加豐富,主耶穌的資源是無可限量的豐富,祂永遠能滿足我們全人類的需要,祂是我們全人類的希望,在經歷這場史上最多人參與吃到飽的晚餐之後,主耶穌還為珍惜恩典,節省資源立了美好的榜樣和見證,祂希望我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只取用我們所需用的部份,並且將多餘的食物和資源分享給那些飢餓衣食無著的世人,,,, 在資源越來越稀少的今天,我們應該要時時珍惜恩典,大力支持節源回收的運動,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能夠生生不息.
今天我們面對世人各種不同的需要,主耶穌也透過這些不同的需要,讓世人認識祂,主耶穌要我們去服事和供應世人,祂要我們集合所有的資源去投入事工,祂不會因我們的奉獻微稀少而輕看我們,祂仍然要為我們來感恩,並且按著眾人的需要來擘開我們,並把我們獻給父神,因為在主的手上,神蹟將會為因眾人的真實需要而發生,我們所擺上的奉獻也將倍增,眾人也將因而得著供應,而我們的生命也因此更成長更豐盛.
1807年7月一個名叫羅伯特.馬禮遜的英國人,帶著傳福音的熱忱來到中國,從馬禮遜,楊格非,戴德生 以及許許多多前撲後繼的傳教士,用鮮血和生命撒下的福音種子,終於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扎根了,這些傳教士,在誤解,敵視,困苦和犧牲中,背起他們的十字架來到福音荒蕪的土地,也死在這塊土地上,因著他們的犧牲奉獻,帶領了許許多多願意接受福音的中國人歸向上帝的大家庭,得著豐盛的人生.他們就像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摘向宇宙光2004年9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