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學生
日期:20080420
地點:大慶聖教會
http://202.168.206.165/cstehc/Pulpit_Frames.asp?Number=10542
經文:約翰福音1:35-42
英國籍的蘭大衛醫師,在1896年從英國來台,並前往當時醫療落後的大彰化地區行醫傳道,更創辦「彰化基督教醫院」,許多被蘭大衛醫師治癒的民眾,把蘭大衛醫師視為神明,但謙卑的蘭大衛醫師卻說他是耶穌的學生。按著聖經的教導,我們每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都是耶穌的門徒,也就是學生。既然如此,身為耶穌的學生,有那些是我們當盡的本份和責任呢?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思考耶穌的學生。 本文:
本論
第一點:認識耶穌
小點a:耶穌的屬性
小點b:耶穌的任務
段落經文:
35 過了一天,約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站在那裡。
36 約翰看見耶穌走過的時候,就說:“看哪, 神的羊羔!”
經文詮釋:
研究並歸納聖經中,有關耶穌的記錄,言論和教導,是許多想要成為耶穌的學生的人,最常使用的方法。透過以上的步驟,人們才有可能獲得有關耶穌的正確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和主題客觀,例如耶穌的屬性及耶穌的任務、、等等,來認識耶穌。
透過耶穌在人類歷史上與人互動的資料,我們得以認識耶穌的屬性,以及聖經所說的耶穌。昔日施洗約翰也是以此作為導引他的門徒認識耶穌的切入點,聖經告訴我們,:「約翰看見耶穌走過的時候,就說:“看哪, 神的羊羔!”」這個時間點是在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之後,約翰向站在他身旁的兩個學生如此介紹耶穌,其實是很特別的方式,同時也預告了耶穌將要為了除去世人的罪孽而被殺獻祭的命運。耶穌之所以願意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代罪羔羊,甚至被牽至宰殺之地被殺獻祭也不作聲。並不是因為耶穌被第三者脅迫,以致祂非得如此作不可,也不是因為耶穌需要被世人愛慕和敬拜,更不是因為人類有什麼地方值得祂如此行,耶穌之所以願意成為「神的羔羊」完全是出於祂的慈愛及憐憫。慈愛、憐憫與公義都是耶穌的屬性,對耶穌而言慈愛與公義這兩者的關係就好比是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且在量上是等量和完全的。換言之,耶穌完全的慈愛裡面有完全的公義,完全的公義裡面有完全的慈愛,在慈愛的屬性之下,耶穌祂不捨得處罰我們。但在公義的屬性之下,耶穌必須主持公理,按著公平的法則審判我們每一個人所犯的罪,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張力、衝突和矛盾,全都在耶穌成為代罪羔羊上面得著答案。
認識耶穌道成肉身和祂此行要完成的任務,以及耶穌為完成任務所付上的代價,將會幫助我們認識到耶穌所作的犧牲是多麼的大。施洗約翰說耶穌是神的羔羊,是上帝為全人類預備的代罪羔羊,換言之成為代罪的羔羊,就是耶穌從高天聖潔的寶座道成肉身降生在被罪惡充滿的地上,最主要的任務,為要完成任務,耶穌要擺上的代價,首先是在道成肉身這件事情的上面,道成肉身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件,耶穌永遠再也無法回復到祂原先存有的狀態,經過道成肉身之後,耶穌成就了「以馬內利」的應許,就是神與我們同在。耶穌雖然沒有一刻喪失過祂的神性,但耶穌的自我謙卑,卻使自己連於一份十足的人性,並且成了一個真實的人,活在脆弱與容易受傷當中,耶穌以我們人的軟弱作為祂自己存活的樣式,除了顯明耶穌與我們認同的程度,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要站在人的地位上救贖我們世人。為完成任務,耶穌其次要擺上的代價就是祂的生命,昔日上帝在摩利亞山上,為亞伯拉罕預備羊羔代替以撒,數千年後在同一座山上,,新約時代的加略略山就是舊約時代的摩利亞山,上帝用祂的兒子,代替羔羊,,在十字架上代替人類死,藉著耶穌基督的代死,完成了救贖人類的計劃。
第二點:跟隨耶穌
小點a:最好的抉擇
小點b:最美的祝福 段落經文:
37 那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38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你在哪裡住?”(“拉比”的意思就是“老師”。)
39 他說:“你們來看吧!”於是他們就去看他所住的地方。那一天他們就和耶穌住在一起;那時大約是下午四點鐘。
經文詮釋:
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宗教以及信仰導師,都在大聲疾呼地要世人跟隨它學習它。因為它們聲稱可以提供世人所需的幫助。但在世人所需要的救贖恩典以及赦罪的平安和永遠的生命,卻只有耶穌基督才能給予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耶穌所給的不僅僅只是口頭上的承諾,耶穌祂還提供了從死裡復活的證據,來證明祂有絕對的權柄和足夠的能力,來保證祂的承諾一定能夠實現與履約。在這個基礎上,成為耶穌的學生,選擇跟隨耶穌將會是世人,最好的抉擇和最美的祝福。
跟隨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抉擇,這個抉擇的重要關鍵,乃在於耶穌本身所是,耶穌祂是完全的神同時也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人二性在祂的身上,也唯有如此,祂才有資格和條件完成救贖全人類所需要的恩典,在天下人間除了耶穌之外,別無其它的名可以讓我們靠著得拯救。施洗約翰在上帝的啟示中確認耶穌的身份,之後,他清楚的見證耶穌正是那位在他以後要來卻是比他更大也更早存在的那位,耶穌才是施洗約翰本人以及所有的以色列人應當跟隨的那一位。聖經告訴我們有關施洗約翰的主要任務,就是成為耶穌基督的先鋒,為耶穌作預備的工作,預備以色列人的心好迎見他們的救世主耶穌基督。在施洗約翰的指引和鼓勵之下,原本跟隨施洗約翰的兩位門徒,在聽見他的話之後,就轉而跟隨了耶穌。這兩位門徒作了他們一生最好的抉擇,然而在作這個抉擇以及行動的背後,我們看見了他們的老師施洗約翰的無私以及可貴和偉大之處,他的表現正如他在遇見主之後所作的宣告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施洗約翰經年累月的教導,加上這兩位門徒的順服,都間接促成他們在遇見耶穌時,能夠立刻作出最好的抉擇。
跟隨耶穌不僅是世人最好的抉擇,同時它也是最大的祝福,這份祝福就是離開罪惡死亡進入聖潔永生,並承受上帝國度的一切恩典。以及耶穌的眷顧,因為耶穌是永遠活著的神,祂超越時間和空間之上,同時祂存在任何時間和空間中,對耶穌而言任何時間和空間都是當下,祂能夠立即提供任何必要的幫助給尋求祂幫助的人。耶穌也是如此地幫助,來到祂面前的這兩位門徒,主對他們說:「你們要甚麼?」雖然看起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詢問,用來瞭解他們為甚麼跟從耶穌,然而它的意義卻頗為深刻,當我們認真看待耶穌時,我們早晚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耶穌之所以會如此問他們,並不表示耶穌不知道他們的來意,極有可能要幫助他們兩位,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能夠進一步釐清和思考,他們作出跟隨主這個決定的主要決定點和動機是什麼?是出於之前他們所敬重的老師施洗約翰的建議,還是出自於他們自己的需要,以及他們想要透過跟隨耶穌獲得什麼,以及他們願意為跟隨耶穌而放下什麼?這些都是每一個願意跟隨耶穌,必須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點,釐清之後,日後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才會會有足夠的基礎,用來支撐跟隨耶穌的人,在遇見困難之後仍能繼續跟隨耶穌到底。
第三點:介紹耶穌
小點a:積極熱誠
小點b:正確詳實
段落經文:
40 聽了約翰的話而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
41 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告訴他:“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的意思就是“基督”。)
42 安得烈就帶他到耶穌那裡。耶穌定睛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譯出來就是“彼得”。)
經文詮釋:
人類所需的救贖恩典,耶穌已經完成了。完成救贖恩典所需的代價,則是貴重到,就算全世界所有的財富加起來都無法支付的起,那份代價就是耶穌聖潔完全無罪的生命。救恩是如此的貴重,耶穌卻將它當作禮物送給世人,送給那些願意接受這份禮物的人。在世人有機會決定是否要接受之前,若有人積極熱誠且正確詳實的向他們介紹有關耶穌的事情,將會有助於他們作出最好的決定。
積極熱誠的介紹耶穌,是初代基督教信仰能夠迅速傳遞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誠如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所作的一般,自從他聽了施洗約翰的話,開始跟從耶穌的那一刻開始,他就開始積極熱誠的找機會向人介紹耶穌,他這麼作的動機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要儘其所能的讓其他還未得著救恩的人,有機會能夠同得福音的好處,安得烈可以算得上,基督教歷史上第一位宣教士,他第一個宣教的對像是他的哥哥,安德烈採取的宣教策略是,從他個人的人際網絡開始,由內向外傳,他宣教的精神是積極熱誠的分享和邀請,雖然我們不知道安得烈花了多少的時間,但是在他的努力之下,聖經讓我們看到了宣教的結果,他的哥哥彼得被他成功地帶到耶穌的面前,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福音行動,這樣的宣教方式是適合用在彼得的身上,因為有弟弟安得烈的積極熱誠,身為哥哥的彼得才得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信主。安德烈在跟隨耶穌之後的反應,一直以來都是基督徒見證的典範。見證就如愛心一樣,應當從家裏開始。而這也是信徒可以為主耶穌以及教會作出的最大貢獻。
安得烈在向彼得介紹耶穌的內容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以及令人驚奇的論述,聖經告訴我們,安得烈告訴彼得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安得烈正確詳實地將耶穌介紹出來,而他之所以擁有這樣的認知,顯然是透過施洗約翰稍早為耶穌所作的見證而有,當耶穌前來接受洗禮時,施洗約翰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臨,並停留在耶穌身上,在這個記號之下,施洗約翰確認,耶穌就是彌賽亞。是他們以色列人日以繼夜期待的那位。希伯來文的彌賽亞,以及希臘文的基督具有相同的意思,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第一世紀的初期,充滿了對彌賽亞各式各樣猜測。彌賽亞在字義上是指「受膏者」;而受膏則意味在舊約時期藉著膏立來委任某些人,從事一些特殊事工的指定方式。膏立的舉動表示接受膏立的人,獲得了神的靈的特殊澆灌,以從事所指定的事工。在耶穌的時代,並沒有一種壓倒性彌賽亞概念。一些人認為彌賽亞會帶來和平,其他人則強調彌賽亞將帶來公義。由於當時猶大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許多人因而賦予彌賽亞一個軍事上的角色,並認為彌賽亞將帶領猶太人推翻羅馬人的枷鎖,而且更進一步地建立屬於猶太人且獨立的國家。顯然耶穌並不是猶太人期待的彌賽,耶穌並無佳形美容,耶穌是先知以賽亞筆下受苦的上帝義僕,當時的猶太人,不願意接受聖經所說的這位受苦的彌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