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助人者
經文:路加福音10:30-37
日期:20080504
地點:大慶聖教會
前言:
洛杉磯時報曾有一篇文章,談到如何利用50元美金傳播希望與愛的故事。在印第安那州的一間教會,有一天收到無名氏寄來的五十個信封,每個信封裡有50元美金,指名將這些信封交給教會中願意幫助人的會友,請他們把這50元用在他們認為最值得的地方。許多志願者在拿到信封後,困擾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他們花了好幾週的時間,才找到最值得他們幫助的人。要找到最值得幫助的人或許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能夠提供最有價值幫助的助人者,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學習成為最佳助人者。
本文:
第一點:眼中有愛
小點a:看見需要
小點b:看見責任
段落經文:
V30-33a: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31正好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裡,看見他,也照樣從旁邊走過去了。33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
經文詮釋:
社會的角落和生活的週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家庭或個人,因著家庭暴力、經濟不佳、罹患疾病、遭逢意外、、等等的原因導致他們的生活非常痛苦,甚至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我們很難從光鮮亮麗的外表,與穩健的談吐,查覺一個人內心真實的光景與需要。但只要我們眼中有愛,我們就能看見上帝放在我們週遭,上帝要我們幫助的人們,以及他們的需要,同時我們也將看見我們可以盡的一份責任。
要成為一個助人者,首要條件就是要眼中有愛,有愛才能看見被幫助者的需要,以及提供協助的方法。若沒有愛,人的眼睛將會找到許多正當的理由來拒絕他眼前需要他幫助的人。誠如耶穌在這段經文中所提到的祭司和利未人一樣,他們先後路過同一個地點也都看見了,倒在路旁,被強盜搶刧,衣服被剥,且又被打的半死的旅客,但他們卻沒有稍作停留,也沒有用任何的言語表示安慰之意,就從受傷者的身旁走過去。他們對一個路倒的受傷者如此無情和冷漠,實在讓人驚訝,因為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屬於當時候耶路撒冷聖殿的神職人員,他們理當要比一般人,更知道和認識,他們日夜獻祭所事奉的神,是一位看顧孤兒寡婦與落難者的神,而他們的表現實在是與神期待的相差太大。雖然他們的頭腦裡面,裝有許多有關事奉神的知識與敬拜神的相關規定,但是他們眼中卻沒有絲毫神對落難旅客的愛,所以,他們沒能照神所期待的去行,向落難旅客提供必要的協助。祭司和利未人不難找出正當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正當性,並給神一個合乎神學規定的交待,其中有一個很正當的理由,就是他們可以說是他們是為了保持禮儀上的潔淨,好履行向神獻祭的職責,所以他們才沒碰觸被強盜打個半死的旅客,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確定這個落難旅客,會不會在協助的過程中因為傷重不治,若是不慎碰觸死屍,他們也將因此暫時失去禮儀上的潔淨,連帶可能影嚮了他們在聖殿的服事。因為眼中沒有愛,所以祭司和利未人只看見,律法上的規條和自己的權益及需要,並採取明哲保身的作法。然而相同的情況對眼中有愛的撒馬利亞人來說,他卻看到了,落難旅客的生命垂危,急需送醫。
眼中有愛的助人者,在助人的過程中,往往會讓人查覺出他們的共同特質,這項特質就是他們會比其它人更敏銳查覺被幫助者的需要,並在其上,看見自己可以儘上的一份責任,誠如聖經所說的撒馬利亞人,聖經說:「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我們知道在他之前,已經有祭司和利未人經過同一個地點,並看見同樣的現場,又或許還有其它路人路過。但卻只有這個撒馬利亞人,他選擇作其它人不願意作的麻煩事,難道他不知道,他極有可能會因此惹禍上身?他應該知道這個路段是搶匪出沒的地區,可是他非但不儘速離開現場,還反倒將那被強盜打的半死的落難旅客,所需的就醫協助視為己任。這樣的責任感是源自於側隱之心而有的,也因著眼中有愛,他在落難旅客的就醫需要上面,看見他應該盡上且不應推辭的一份責任。他不能眛著良心見死不救,就這樣他停下他的腳步,來到這個遭逢意外而落難的旅客的身邊,並儘他的能力提供落難旅客所需的人道協助,採取這樣的行動,對一個本身就是落單的撒馬利亞旅客來說,實在是一項非常冒險的行動。或許他有可能因此被人設計,又或許他有可能在協助送醫的過程中,遇見甚至激怒搶匪,若是這樣後果則不堪設想、、等等。雖然,有許多假設性的狀況可能會發生,也足以壓抑他救人的行動,但基於道德責任而有的勇氣,他願意冒險,也因著他的責任感,一條無辜者的性命,因此才得以獲救。
第二點:心生憐憫
小點a:能夠同理
小點b:願意接納
段落經文:
V:33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
經文詮釋:
我們的人生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幫助人以及被人幫助的經驗,在幫助人的過程中,雖然每一個需要被幫助者的故事都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之所以願意提供幫助,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發生在他人身上的變故和遭遇感同身受,並且心生憐憫,以致我們在助人的過程中能夠同理對方並願意接納對方,,並衷心的期待他們能夠早日脫離困境。
心生憐憫是助人者內心,面對有需要被協助者所處的境遇而作出的回應,並且表現在能夠同理被協助者的感受上面,誠如聖經所提到的撒馬利亞旅客,這位助人者,當他面對面看到被強盜打到半死,滿身都是傷痕,卻無人援助的落難者時,聖經說他的心就動了憐憫的心,這份憐憫表現在他能夠同理落難者的感受,以及他所提供的支持,安慰,陪伴與就醫上面。對於落難者此時的心情感受而言,那是一份很深且夾雜著死亡陰影威脅的無助感,他對死亡的臨近感到很恐懼,因為他的生命正在迅速流逝,隨時會來到終點,他很想念他的親人子女,因為他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們,他對命運感到無奈,因為他無故遭此橫禍。他對搶匪很憤怒,因為搶匪沒有任何的權力可以用這樣暴力的方式來搶奪他,他對被搶走的財物感到擔心,因為那些財物還有其它地方正等著使用。他對身上的傷勢感到難過因為他無法自己就醫。他對其它的路人的愛心感到失望,因為一直沒有路人願意搭救他,路人的冷漠,就讓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倒臥路旁等死。這樣的感受真的令人很難受。直到這位助人者好撒馬利亞人路過該地,他來到落難者的身邊,他沒有批評,沒有說教,也沒有責罵,只因他能夠同理,雖然他也知道這些提醒是很重要,但卻不是這位受傷的落難客此時最迫切的需要,此時他最需要的是同理,支持,安慰,陪伴以及儘速就醫。
心生憐憫的助人者,因著對人的憐憫,他將比其它人更有能力接納被幫助者,他也用真實的行動,讓被幫助者在被幫助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他是被接納的。願意接納,才能夠在助人時,跨越與被幫助者之間的藩籬,誠如這位撒馬利亞旅客,他對在他眼前這位落難的旅客,表現出的接納一般,主耶穌沒告訴我們這有關位落難旅客的個人背景資料,卻只告訴我他旅行的方向,是從耶路撒冷城下耶利哥城去的。因此,我們不能夠確定他是什麼人?住在那裡?只是很大的可能性,他是居住在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就更顯出幫助他的撒馬利亞旅客的偉大人格,因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的傲慢與偏見導致他們看不起撒馬利亞人,更不屑與撒馬利亞人互動,一個連猶太人都不願意幫助的受傷猶太人,卻被一個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接納,並從他手中得著必要的幫助,同時在幫助的過程中,這個願意接納的撒馬利亞人者,並沒有先詢問有關落難旅客的資料,再評估是否要提供幫助,他也沒有發出任何的不悅或怨言,更沒有自我炫熤,他只是安靜的作他該作的部份。主耶穌刻意不告訴我們有關這個落難旅客的資料,極有可能的是主耶穌要,教導我們學習一個助人的功課,就是不論這個受難旅客的身份地位是名流仕紳,還是市井小民,,只要助人者願意接納,他就能夠超越一切的限制和障礙,成為落難旅客的祝福。
第三點:伸出援手
小點a:立即行動
小點b:肯付代價
段落經文:
V34-37: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客店裡照顧他。35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額外的開支,我回來的時候必還給你。36你想,這三個人,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那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作吧。
經文詮釋:
每一件被人傳為佳話的善心義舉,在過程中,都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幫助者,願意在關鍵時刻對那些真正需要被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因著助人者立即的行動,加上助人者肯付代價,才能讓被幫助的人得著及時的幫助。
伸出援手,表明助人者,願意對需要幫助者採取立即行動提供必要性的幫助,誠如主所說的這位撒馬利亞助人者,所作的一般,他向落難的旅客伸出了援手,他採取立即的一連串正確行動,首先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這是一項出於思考且合乎常識而有的行動,經過油和酒的初步護理,傷口不再惡化,包裹好的傷口也不再繼續失血,經過這樣的處理讓落難者的生命不再有立即的危險。之後,他再將傷勢極重的落難者扶上自己的牲口,將他帶離開原本所處的危險環境,帶到相對安全環境的客店裡,交由專業人員照顧,並接受進一步的醫療。回顧以上每一個思考,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步驟,每一個行動,都表明撒馬利亞助人者是一個有愛心和有知識的助人者,在充滿危險的環境中,,雖然沒有其它人的協助,可用的資源也不多的情況下,但他仍能夠鎮定,且不慌不循序的立即展開各項行動,,一步一步的讓毫無自救能力的落難者,得以從危險之地,進到安全的庇護所,並從瀕死的邊緣獲救。對被幫助的落難者而言,若助人者沒有立即的行動,或是超過了急救的黃金時間,後果則是不堪設想。
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考驗了每一個助人者肯付代價的那條界線到什麼程度,誠如這個撒馬利亞助人者,為了救人,他首先要付上的代價有,他寶貴的時間,因為救人所以擔誤了他不少的時間和既定的行程,其次是他的享受,原本他是騎著牲口來的,為了救人,他將牲口讓給落難旅客騎,自己改用走的。接下來是他的錢財,包括護理傷口用的油和酒,客店住宿的花費,醫藥費,等等其它衍生出來的費用,這些費用可能超過兩個銀幣,這筆錢對當時候的人而言是一筆不能算小的數目。從他肯付的代價來看,他助人的界線遠比一般人甚至是祭司和利未人要來的大和宽廣,他清楚的知道他助人的界線,並在這條界線內付任何必須要付的代價來搶救落難旅客的生命,表明他看重被幫助者的性命,勝過這些代價和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