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3, 2008

你看見什麼?

題目: 你看見什麼?
經文:馬太福音9:35-38
日期:20080622
前言:
有一個作苦工的黑人父親,以省吃儉用的積蓄,帶著兒子去參觀梵谷故居。但當兒子看見這房子裡簡單的擺設,陳列的小木床,甚至破了口的皮鞋後,充滿疑惑地問父親:「梵谷不是偉大藝術家嗎?他中幅畫可是價值好千萬美元哩!怎麼住的,用的這麼這麼破舊呢?」父親告訴他:「梵谷是生活清苦,靠弟弟接濟,且終身未娶,潦倒至死的窮人。」兒小這才知道,原來梵谷的名利財富,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享受到啊!不過,卻留給後人龐大的藝術遺產。第二年,父親再帶兒子去丹麥,參觀安徒生的故居,兒子看見簡陃的閣樓,又疑惑地問:「安徒生不是受國王賞識,應該住在皇宮裡的嗎?」父親回答他:「哦!不!安徒生的父親是個體弱多病的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他從小就住在這間窄小的閣樓裡。」自此,男孩相信自己雖然樣貌平凡,衣裝破,出身低,但上帝一定有給他與眾不同的特色。他開始用心發現自我,並願對人付出關愛。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看見了什麼?而我們所看見的是否能夠為我們的人生甚至是永恆帶來啟迪呢?再者,我們所看見的是否和上帝要我們看見的一致呢?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方面來看,你看見了什麼?

本文:
第一點:耶穌的榜樣
小點a:用心傳道
小點b:儘心助人
段落經文:
V35: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揚天國的福音,醫治各種疾病、各種病症。
經文詮釋:

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世人,祂離開了天堂榮耀的寶座,道成肉身降生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祂並沒有選擇王公貴族的家庭,也沒有含著金湯匙而來,祂反倒降生在按人看來是最卑微的木匠家庭,祂在世上生活三十三年半,祂的生活完全的體現了,上帝對世人的要求,並且在祂出來傳道的三年半期間,祂到處用心傳道,並真心關懷,所有尋求祂幫助的人們,為所有相信且跟隨祂的人們立下了極美好的榜樣。
耶穌是真理的源頭,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真理和恩典都是從祂而來,祂來到世上,除了要為真理作見證之外,他還用心傳道為要將真理完全的揭示出來,好叫世人得以認識真理,不再被屬世界或鬼魔的道理欺騙,並且耶穌要除滅魔鬼的作為。聖經說: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揚天國的福音,為了傳道,耶穌不辭勞苦,走遍了各城各鄉,祂的足跡遍及各處,不論是繁榮的城市,或者是偏僻的鄉村,都有祂用心傳道的身影,在祂所到之處,往往能夠吸引神的子民聚集,他們都被祂所傳的道吸引,透過祂所傳的道,飢渴的靈魂得著飽足,疲憊的心得著安息,被擄的得著釋放,瞎眼的得以看見。耶穌用心傳道,且是誠誠實實的傳上帝的道,並不看人的情面,耶穌所傳的道,震撼人心,帶有權柄和能力。透過宣講,祂將上帝的道和天國的福音,都啟示出來,讓世人得以明白並遵循上帝要世人遵守的規範和法則,同時也讓人清楚的知道,上帝要在耶穌基督裡完成世人無法完成且又最迫切需要的救贖恩典,只要世人願意真心的來到耶穌基督面前,向祂認罪悔改,並尋求耶穌的赦免和救贖,就必能領受福音的好處,得著拯救,耶穌不僅用心傳道,同時,祂也真心關懷每一個真心尋求祂幫助的人們的需要。
耶穌來到祂所創的世界,在這個原本美麗,如今卻被罪惡控制以及疾病漫延的地上,祂知道每一個被罪惡捆綁以致靈魂被壓傷的人們的光景,他也聽見那些被疾病所苦的病患們的心聲,面對許許多多無助的人們,耶穌祂為我們立下了一個極美的助人榜樣,那就是儘心幫助每一個來到祂面前尋求幫助的病人,為要叫他們早日得著身心靈全人的醫治,聖經說:「醫治各種疾病、各種病症。」主耶穌施行醫治的大能,是伴隨在祂的宣講之後,之所以如此按排,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世人藉著可明顯查覺的醫治神蹟,得以進一步的認識及相信耶穌是全人類的救世主,祂擁有那超越在疾病和死亡之上的權柄,正因為如此,耶穌能夠醫治各樣的疾病和病痛與絕症,不論是來自身體、心理、靈魂或魔鬼撒旦,甚至祂可以使死人復活。疾病是死亡的先驅,是在人類的始祖犯罪之後,開始臨到世上的,罪與罪的蔓延可以導致疾病,但疾病和病痛,並不全然是來自罪或遺傳,但未處理的罪,例如仇恨和不饒恕,,等罪,的確會導致人的靈魂、心理、精神、甚至是身體的疾病,這些因為罪而有的疾病,若要得著全然的醫治,勢必要將導致疾病的罪一併對付並得到赦免。罪得赦免的權柄在於耶穌的手中,因為祂是神,祂有絕對的權柄可以赦免人所犯的罪,但祂對罪人的赦免並不是特權式的赦免,祂的赦免乃是以祂無罪的生命在十字架上替人承擔罪人犯罪的結果,耶穌的赦免和醫治,將從罪人願意真誠認罪悔改,並採取與悔改的心相稱的行為開始,這樣的行為包括主動的與人復和,並賠償對方的損失。除了因為罪而有的疾病和痛苦之外,神有時會許可疾病或病痛臨到人的身上,為了是要彰顯祂的榮耀,並且鍛練祂子民的屬靈生命及品格,能夠更多的認識和活出耶穌犧牲的愛,以致於漸趨成熟。

有一個從小出生在美國西部山村的年輕人,十八歲來到紐約求生存,但因為學經歷不足,找工作處處碰壁。他啃著乾硬冰冷的麵包,默默在心裡發誓,一定要在這繁華的大都會中,闖出一片天空。但就在這天,他到一家日用品公司應徵,又失敗了!就在轉身要離開的一剎那,他不甘心地問:「請問,貴公司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材?」主考官回答:「能幫我們把倉庫的貨品銷售出去的人。」回去後,他反覆推敲主考官的話,突然有了奇妙的想法:原來每個人都在尋找能夠幫助自己的人,那麼自己何不去主動幫助別人呢?於是,他把僅餘的一點生活費用,在一家小報紙上登了一個小廣告:「我以人生信用作擔保,如果你或貴公鉐有任何需要幫助的,我一定竭力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他本來只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料收到來自各方的信件與電話,包括:母狗一胎生太多不知怎麼辦?男子高齡找不到老婆?麵包店需要大量便宜的麵粉?各種奇怪的問題,他都認真的一一記錄,分類,整理:最後發現:有些人多餘的,正是另一些人所需要的!但是這一切問題,都藉著他熱誠的服務,而獲得解決。因為他主動出擊,熱切助人,很快就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且這些受他幫助過的人,也都各匯了一些款項給他。不到兩年,他離開這家公司自己創業。多年後,成為全紐約最年輕的百萬富翁。

第二點:世人的光景
小點a:困苦無依
小點b:如羊無牧
段落經文:
V36: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依,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
經文詮釋:

我們世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按理而言,我們應該是要按著上帝的心意,和祂為我們設計的籃圖和計劃生活,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卻與上帝所期待的相差甚遠。我們因著內心的私慾,以致被今生的驕傲、眼目的情慾,和肉體的享受、、等等給困住,既無法活出上帝所期待和祂為世人規劃的豐盛人生,又因為被世界的不正確價值觀所誤導以及罪惡的捆綁,也連帶地將上帝賦予人生命的意義給失落了,生命似乎只是無意義的浪費,以及朝死亡前進而已。世人的光景真是堪慮,困苦無依無人援助,如羊無牧無人指導。
這是一個不方便承認的事實,就是許多人的生活與信仰對他們的要求他們過的生活落差很大,也因此他們無法經歷信仰的豐盛及所應許的祝福,他們的信仰生活是脆弱貧窮和困苦無依的,而這正是昔日以色列人的光景,聖經說:「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依。」主耶穌看見困苦的群眾,祂能夠體恤他們,祂沒有給予指責,也沒有任何的說教,祂有的只是發自內心的憐憫和不捨,群眾在信仰上困苦無依,是因為沒有牧者的牧養和引導,以致他們的信仰生活貧乏和枯乾,沒有札實的教導也沒有系統的造就,信仰被操弄在文士和法賽人的手中,任由他們曲解和誤用,他們用許多從人而來的規定取代上帝的誡命。信仰只剩下行禮如儀的宗教儀式和繁複的規條,信仰與百姓的距離好遠,也複雜到成為難擔的軛。再者,百姓普遍不看重個人研究聖經的工作,既不追願意下功夫認識聖經真理,也不熱衷在生活中實踐信仰的教導與要求,,只喜歡聽講員傳講他們喜歡聽的信息,而不是聽上帝要他們聽的信息,長此以往屬靈生命也就日漸枯竭與貧窮,神子民的信仰質素也就每況愈下。當大多數的百姓不願聽神的話,也不願按真理而行時,社會上就會有許多脫序和不公義的事情發生,弱肉強食以及生活被剥削的情形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百姓也就更加的困苦無依。
這個世代的人們,很忙、很盲也很茫,許多的人只是跟從潮流,卻不知道,也無法肯定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的靈魂將何去何從,,關於信仰的事,也是如此,許多的人如羊無牧,無人引導也無人保護,世人的光景,正如主耶穌所說:「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主耶穌在這裡將人比喻作羊,沒有牧人的羊,是當時代信仰光景的真實寫照,因為當時候的祭司和神職人員,並不熱衷於牧養神的百姓,以致神的百姓處於屬靈的飢餓和危險當中,羊若沒有牧者的照顧,牠將命在旦夕,首先,羊需要牧者提供食物,因為羊本身並不知道何處有可食用且無毒的青草和飲水,以及如何可以安全到達那個地方,但是牧者知道。羊需要牧人提供保護,因為羊本身並沒有什麼防衛的能力和武器,當被野獸攻撃時,羊需要牧者的竿,和牧者的杖來為牠們禦敵。羊需要牧者的引導和帶領,才能平安的經過曠野,沙漠,和高山峻嶺等等危險之地。羊需要牧者在羊圈守門,才能防止盜賊的偷竊,殺害和毀壞。「像沒有牧人的羊。」處境是堪慮和極度危險的,但這一切的危險都被表面的假象給掩飾住,表面看起來牠擁有其它羊群所沒有的自由,因為沒有牧者限制牠,其次,牠可以隨心所慾,因為沒有牧者管理要求牠,牠也不用順服牧者的帶領和引導。再者,牠不用遵守羊群的共同規範,也不用顧慮其它羊群的感受,也不用對其它羊負責,因為牠不屬於任何一個羊圈,也沒有主人,牠是一隻孤單的羊,沒有歸屬的羊,牠的命運被也因牠的選擇而被確定,這類的羊往往也非常容易成為野獸可吞吃的食物。

感恩節的時候,教會預備了一些食物,準備分送給社區內的十一個貧苦家庭。
當天,各式各樣的食物與雜貨已齊備,並且都已裝箱,而這些預定會得到禮物的貧苦家庭也都非常興奮。當這十一個家庭來拿箱子的時候,突然間,又有一個貧苦家庭來到教會,他們一家五口從一輛破舊卡車上下來,三個孩子還很小,衣服破舊,滿臉骯髒。他們一下車,就直接走進教會交誼廳分發食物箱的地方。
他們只是簡單的聽聞,教會要分發食物給窮苦家庭,所以就直接趕來了。但問題是,這個家庭並不在教會的救濟名單內,根本沒有第十二箱食物啊!分發的人面有難色,對這一家五口人委婉說明拒絕的理由。但就在這時候,奇妙的事發生了。分發的時候,一數點箱子,居然有十二箱!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有個窮苦家庭的婦人,看到這情況,拿了一個空箱子,把自己箱子裡的食物分了一些出來,結果,其他的十個家庭,竟也自動自發的,把自己箱子裡的食物分了一些出來。這樣就有了第十二個箱子,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感恩!

第三點:個人的責任
小點a:搶救靈魂
小點b:迫切代求
段落經文:
V37-38:37他就對門徒說:「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
經文詮釋: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並不會一直運作下去,有一天它會停止運作,人類的歷史也會隨之停寫,那一天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同時也是耶穌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日子,屆時歷史上所有的人類,都要在上帝白色大寶座面前接受審判,並在審判之後,進入兩個完全不同的來世,接受耶穌代償所欠罪債的靈魂,會進入天堂,不願意或未接受耶穌代償罪債的靈魂,則要進入地獄,並在那裡償還他所欠的罪債,耶穌期待世人能夠接受祂的代償,同時也要求所有聽見福音而得救的信徒,將傳福音的使命,視為個人的責任,儘一切努力搶救靈魂,也為靈魂的得救迫切代求。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悅人眼目的事物,例如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娛樂、、等等,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和注意力,為了要擁有以上這些被世人認為好的事物,許多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將他們的生命、時間、精力,投入在追求這些事物上面,卻忽略基督徒應儘的個人責任,那就是搶救靈魂,以致他週遭甚至遠方的原本有機會可以因他而得救的靈魂,無法得救,卻只能在那永遠痛苦的地方受苦,這實在是最大的遺憾,為了減少遺憾,耶穌基督要所有的基督徒盡上個人的責任,把握當下的福音機會,投入搶救靈魂的工作,這是一個需要量很大的工作,所以耶穌說:「莊稼多,工人少」在這裡主耶穌將成熟的莊稼,比喻作世人尚未得救卻隨時會進入死亡的靈魂,工人比喻作傳福音搶救靈魂的基督徒,莊稼多表明還有許多人尚未得救,在這些未得救的人中間,大部份的人是未曾聽過完整的福音,或是其它因素,以致他們無法正確評估福音的價值並接受伴隨福音而來的救恩,他們需要基督徒的正確協助和長期帶領,而這也正是每一個忠心搶救靈魂的工人,應具備的心志、認知和裝備,同時也考驗搶救靈魂的工人的決心,特別是在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之後仍未見明顯工作果效的福音工場,這也正是工人少的原因之一。
傳福音救人靈魂,是基督徒的天職,上帝也如此呼召和命令基督徒,但有很多的基督徒,卻很巧妙的閃躲上帝的命令,因為回應上帝呼召的基督徒不多,以致福音工作因為工人少而延遲推展,,為了解決工人不足的現象,耶穌說:「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在這裡主耶穌告訴我們,上帝是莊稼和收割工人的主人,同時,上帝擁有差派工人的權利,並且上帝瞭解每一個禾場的特殊性,和最適合被差派的工人。至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除了要在上帝所呼召投入的福音禾場上盡心盡力傳福音,收割莊稼之外,還應該要為所有的禾場所需的工人向上帝迫切祈求,祈求上帝按著祂旨意差派,願意為主擺上,又願意為主忠心作工的同工,來一同為主搶救靈魂。

1956那年,史蒂芬只有五歲,他的父親奈特以及四位傳教士搭乘一架吹笛者巡洋艦飛機深入厄瓜多叢林,冒險與人類所知最危險的部落——萬多尼(亦被稱為Auca奧卡族)接觸。奧卡族一向十分仇視白人,而且他們習於殺戮,所以白人幾乎無人敢接近他們。然而,史蒂芬的父親奈特,還有四位宣教士:艾略特、麥卡里、弗萊明與尤達利,長久以來為這未曾聽聞福音的原始部落禱告,深感必須把握時機向他們傳福音,因此便在一九五五年九月展開奧卡行動(Operation Auca)。宣教士剛開始定期在奧卡人上空飛行,投送禮物給他們,試圖與他們建立友誼。幾個月後,宣教士決定要降落與奧卡人進一步接觸,一九五六年一月三日他們初次降落,一月八日奈特最後一次與妻子通話,在電話裡他興奮的對妻子說:「好極了,看來他們有些人要來參加星期天的崇拜,下午四點半再與你聯絡……」,但奈特的電話遲遲沒有再來,幾天後搜索隊伍在河中發現了這群宣教士的屍體,他們身上有多處刀傷,屍體腐爛不堪。這場悲劇發生後,沒有人想到要去報仇。這群宣教士們的妻子和孩子都努力在悲愴中倚靠上帝,並且立刻擬訂計畫來延續這群宣教士的工作。
數年後,當史蒂芬談起這段故事時,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忘記失去父親的痛苦,然而他與他的家人都沒有任何恨意。
「我無法想像自己不愛這群奧卡人。」史蒂芬這麼說,他在九歲那年第一次踏入奧卡族的叢林。在那場悲劇發生以前,史蒂芬的姑姑瑞秋便已因為要傳福音給奧卡族,而與奧卡族人一同居住數年。瑞秋十分愛她的弟弟奈特,然而奧卡人殺害奈特的事件,並沒有使她放棄向奧卡族人傳福音,她仍舊與奧卡人住在一起。瑞秋對這群奧卡人的愛對史蒂芬的一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史蒂芬每年夏天都會去拜訪她。史蒂芬十四歲那年,他與妹妹凱西決定在一個靠近父親遇難處的海灘受洗。瑞秋去世後,奧卡族甚至希望史蒂芬能與他們一起住。「奧卡人心裡的惡意,被神使用來成就美事。」史蒂芬如此說:「若我有機會重寫這個故事,我不會做任何改變。」
  許多人對於史蒂芬與明凱亞的關係感到困惑,因經過調查後發現明凱亞是殺害他父親的兇手之一,然而史蒂芬卻愛他如同家人一般。今日美國報的記者曾這樣評論:「假如我身處於史蒂芬的立場,或許我可以原諒明凱亞,但絕對不可能愛他。」史蒂芬說若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將上帝放在其中。他說雖然父親的死亡是痛苦的,但若不是因為這場悲劇,福音無法傳入這神秘且封閉的地方,也不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被這個犧牲殉道的故事感動。

結論:
各位弟兄姊妹,透過今天的信息,我們看見了;主耶穌的榜樣,世人的光景,和個人的責任。但除了這些之外,你是否看見了,你可以為上帝所用,上帝要你使用,那些從祂而來的才華特質和能力,來成為這個世代以及你個人生命,事業及家庭的祝福。在結束今天的證道之前,傳道要回到今天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黑人小孩,二十年後,這個男孩成為名記者,並得到了普立茲獎。當大家對他的成就驚嘆時,他表示:「我曾經以為,憑我這樣的貧窮黑人出身,不可能有出息!但是,藉著父親帶我認識梵谷與安徒生的童年,改變了我對生命價值的認知,使我真正明白,上帝絕不輕看卑賤,任何人都是祂手中的器皿;即時一時失意,也是祂為了要激勵我們往前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