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主題:與主相遇
經文:路加福音五:1-11
主題經文:你要得人了
前言:
天生資質聰穎又可愛的海倫凱勒,年幼時因高燒而成為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女孩,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養成海倫凱勒嬌縱的脾氣。由於遍訪名醫均束手無策,導致父親執意將頻頻闖禍的海倫凱勒送到療養院,母親不捨,堅持將其留在身邊。
海倫的父母從一篇報導中得知海倫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於是求助於柏金斯盲人機構,蘇利文老師也由此因緣,而到海倫的家擔任她的家教。蘇利文老師具有先天的弱視,幾乎全盲,曾動過九次手術才重現光明。初到海倫家,領教其嬌縱任性的脾氣,卻認為她的聰穎尚未啟發,對她充滿信心。
海倫吃飯時總嫌麻煩,常把湯匙丟在地上,直接用手抓著吃,蘇利文老師為了教好她這個習慣,於是二人展開了「湯匙大戰」,最後海倫終於臣服而願意聽話。
蘇利文老師不遺餘力的教導,凱勒夫婦有說不出的感激,然而在海倫有著驚人的進步之際,蘇利文老師卻以一種憂心忡忡的表情望著海倫,因為這孩子太無法無天了─粗暴、蠻橫、為所欲為,但凱勒夫婦一想到海倫缺少太多東西時,便不忍苛責,任其予取予求。為了徹底改變海倫的個性,給予完全的教育,她說服凱勒夫婦讓她和海倫搬到荒棄以久的小木屋單獨相處,以避免她過度的依賴父母的寵愛,愛女心切的凱勒夫婦只給她兩個星期的期限。
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海倫因初次離開父母的懷抱,索性大哭大鬧,賴在地上不吃不喝,蘇利文老師強忍酸楚,希望海倫能明白她所教她的一切。
蘇利文老師每天帶她認識廣大的心靈世界,他們走進了大自然,體會大自然的脈動-空氣中陣陣的花草清香、感受樹的生命、即將從蛋殼誕生的新生命;為了突破學習的瓶頸,蘇利文老師終日苦思,一次靈機一動,帶著海倫到汲水幫浦旁,用力壓著幫浦,讓海倫感受水的流動,此時她長久封閉的心靈頓時甦醒了,她像學會了識字、辨物,了解文字的意義、體會事理、深及思考,由生活的無障礙而達心靈的無障礙。
蘇利文老師以無比堅毅的信念、愛心及智慧,像璞玉般來雕琢海倫,給了她全新的生命,如同燈塔般引領她的人生方向。各位弟兄姊妹,或許我們不見得能夠遇到像蘇利文老師一樣的老師,但是我們卻可以有機會遇到可以改變我們今生和永恆命運的主耶穌,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經文,分三方面來預備與主相遇,與主相遇。
本文:
第一點:渴慕主道
※段落經文:
1-3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 聽神的道。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漁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經文詮釋:
要聽神的道,也就是從神而來的話,是驅策眾人來到主面前的主要動機,從眾人擁擠的程度,顯明了他們是何等迫切地想要聽見從神而來的話,以及耶穌的教導,因為祂的教導帶有能力,與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導截然不同。再者,從主耶穌需要借用船隻稍微離岸來教訓眾人來看,顯然當日聚集在革尼撒勒湖畔聆聽祂講道的群眾人數不在少數。雖然人數很多,但眾人之中,只有那些預備好自己,且心存謙卑帶著需要和願付代價的心志來尋求主的人,才是真實渴慕主道的人。
人是一個有限存在的受造物,需要依靠神供應的恩典,才得以維持生命的運作和延續,正因為有限所以人在許多方面的需要,都需要借由從神或從人而來的協助才能夠得滿足。人們有靈魂、身體、心靈、物質、關係、和情感上的需要,然而在許許多多的需要之上,最難解決的就是靈魂的需要,不論人是用金錢、用權勢、用地位都無法滿足它的需要。唯有創造世人靈魂的神和祂的話語,才能滿足靈魂的需要。然而在許多的宗教和信仰體系當中,透過從神而的話語,我們知道耶穌是神的愛子,是神所喜悅的,耶穌正是那位創造宇宙萬物包含世人靈魂的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因著對世人的愛,在時候滿足的時候,祂道成肉身來到這個充滿苦難和罪惡的世上,藉著祂所說的話,祂將祂自己以及天父上帝對世人的心意都啟示出,並且記載在聖經中,好叫世世代代的人們,得以透過聖經來認識祂以及明白上帝的旨意,耶穌祂來不僅要滿足靈魂的需要,讓飄泊的靈魂在祂的裡面得以停泊,同時祂還要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來承擔世人犯罪的後果,以及對上帝的虧欠,主耶穌流血捨命完成的救贖恩典,足以拯救所有失喪的靈魂,除了要將罪人從罪惡當中拯救出來,更為蒙恩得救的靈魂在天父的家裡預備永恆的居所,這一切都是無價的恩典耶穌都已預備好了,正因為是恩典,是要白白送給罪人的禮物,所以耶穌並不需要人們用金錢或用功德或用善行來交換,耶穌只要求人們用信心來領受,這樣的要求,只要是意識清醒的人都可以有機會達成。同時,耶穌也看顧世人身體、物質、和經濟的需要,同時祂教導人們應有的簡樸生活觀,和待人處世應有的原則,並要求天國子民活出登山寶訓的教導,八福正是天國的大憲章。祂也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祂那裡去,祂要使我們得著安息,隨著人們聽見和傳遞耶穌所傳的道和所宣講的天國福音,以及祂所行的醫治和神蹟奇事時,就陸續的有人帶著他們不同的需要和動機,來到耶穌的跟前,其中大部份是出於善意的但也不乏是出於惡意的(為要搜集有關耶穌的資料),但最討神喜悅的乃是那些心存謙卑渴慕主道的人,因為神敵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也唯有心存謙卑受教才會對主的話語和主的教導敞開,主的道才能進去。群眾分別來自不同城鎮,也來自社會上的不同階層,他們來到革尼撒勒湖,這個湖又叫作提比利亞海、或者是加利利海,它有七哩寬,十三哩長。從經文看來,似乎眾人與主相遇的湖畔,並沒有適合的場地可供耶穌對眾人說話,但是因著耶穌對靈魂的愛和憐憫,耶穌在眾人對祂的話語的需要上面,看見了祂的責任。因著愛,耶穌願意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儘可能讓所有的人們都能夠聽見祂所說的話以及所作的教導,但事實上,唯有那些心存謙卑的人們才會從主的話語上面得著造就和幫助。那時湖邊泊有兩條船,船上的漁夫不在船上,聖經說漁夫們忙著洗網去了,這樣的清洗和整理裝備,是例行性的工作之一,乃是為了下一次捕漁而預備的。耶穌上到其中一隻船去,這隻船是屬於西門彼得的,耶穌就坐在他的船上,在滿是漁腥味的環境中,對來到祂面前的眾人宣講真理。
渴慕主道是聖靈在人心中超自然的工作,也是人願意尋求耶穌以及從神來的指引的開始,然而若只是渴慕,卻沒將所渴慕和所學的真理學以致用,那真理將只是頭腦裡的一堆神學知識和孤芳自賞的學問而已,並不會對擁有它的人產生多大的益處,唯有願意付代價,將所渴慕的真道以及從神而來的價值觀學以致用於個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每一個範疇,所渴慕的真理才能產生真正的益處,而這樣的領受必然會帶來被聖靈大能改變的生命和被聖靈充滿,也就是被聖靈管理控制的生活。主的道,就是祂口裡所說的話,是賜人生命之道,是大有能力的,主的道就是真理,認識並活出真理,將會使人成聖,更能夠敵擋魔鬼的詭計,並得著不犯罪的自由,和神所賜的豐盛人生。而這正是那些因著習慣性的犯罪(例如同性戀、吸毒、酗酒、外遇、色情、網路、暴力、名牌精品、等等),而被嚴重扭曲和捆綁,以致無法擁有正常的生活的人們所需要的。主的道也能夠保守我們的心在這個追逐金錢,崇尚名牌,,鼓勵消費的時代中,不被世俗的流行風潮或虛浮的價值觀給迷惑。
渴慕主道是人們來到主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它是聖靈在人們心中超自然的工作,另一方面它卻可以被基督徒本身是否看重主所啟示出來的真理所影響,當人們察覺到教會、基督徒對聖經真理的看重以及基督徒因著遵行真理而有的生命真實見證,以及在個人工作和專業領域有優秀的表現時,人們將會更容易相信,雖然眼不可見但確實存的耶穌基督和祂所啟示出來的信仰。
翁景民教授是台大管理學院曾票選出的最佳教師,也是 EMBA 中心的頂尖師資陣容之一,也曾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向以風趣幽默、精彩獨到的講學內容,備受學生歡迎;開朗熱心、關懷社會的性格,也讓他一直在企業、宗教、教育和媒體等不同領域,傳達理想與熱忱,希望幫助更多個人和社會。
翁景民從高中一直到大學,都是藉著擺地攤半工半讀,並在那樣的環境中,練就了一身堅忍的功夫。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之後,翁景民有機會到美國密西根州唸書攻取博士學位。剛到美國時,翁景民先住在學校代表接機朋友的家中;由於彼此都不熟識,每天枯坐在陌生人家中很是無聊。有一天,一位朋友來訪,順道邀請翁景民一同參加查經班,當時實在無事可做,翁景民就跟著去了;第一次到教會的感覺很好,所遇到的人都很單純和善。但後來翁景民搬了家,也停止了聚會,這一停,停了二、三年,直到他畢業前夕,才又開始追求。
在美國時,翁景民讀了四百多本的潛能開發的書籍,發現其主要的精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引用聖經上的教導,翁景民覺得這些經文都講得蠻有道理的。聖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聽說它很有名,還是全世界最暢銷的一本書,如果沒讀它一遍,豈不是孤陋寡聞?當時的翁景民,很想將聖經讀一遍,領教一下為什麼它那麼吸引人;而且來到美國這種基督教國家,不讀一讀聖經實在有點可惜。當然,翁景民也想要察看裡面有什麼錯誤沒有,試試用科學的態度去瞭解它。
因此,他開始向一位基督徒朋友詢問是否可陪他一同讀聖經,但翁景民開出以下的條件:一、不說天國近了,不談地獄與滅亡等有的沒的。二、只讀英文聖經;因為至少可進修英文。但是翁景民一開始讀聖經,裡面的經文就感動了他。聖經上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求,就尋見;叩門,就給你開門」(馬太福音7:7),翁景民心中好奇,神的話語真的是帶著能力?翻遍了所有的書也見了許多經文,他開始懷疑,莫非不信的人真是瞎了眼睛?
有一次,翁景民自己跑去參加查經班,享受了很美的台語詩歌,深受感動;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屬靈長輩,便請他協助他一同查經。大約三個禮拜,翁景民平均每日花了十八個小時研讀聖經,早上11點到晚上8點幾乎不停,他一發現疑問就打電話請教那位長老,而那位長老也立即在電話那端回答他的問題。我愈讀愈有意思,也愈讀愈有味道,我發現連我專業中的管理與行銷,聖經中都有精彩的說明,我真像如獲至寶一般。不多久時間,我們就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沒想到這一讀,我不但發現自己的需要,也感受到那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上帝的偉大,我想要進一步認識祂,跟祂建立一個合宜的關係。
後來翁景民接受了洗禮,也在接受洗禮三天後拿到博士學位,不久即回台。在台大任教,並擔任台大團契的輔導,他對年輕學子的靈魂有著極大的負擔,他希望為主搶救十萬個年輕學子的靈魂。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渴望聽見神對我們說話,好叫我們在面臨特別的狀況時,例如遭遇緊急危難的時刻,或是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和帶領,我相信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期待。但是我們的神比較多的時候是藉著我們所讀過的聖經經節來對我們說話,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要懂得向主求對對祂的話語有更大的渴慕,並且我們有一個責任,就是在平常未遭難的日子裡,努力將主的道也就是聖經存記在心中,畫夜思想,好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
第二點:順服主命
※段落經文:
※經文詮釋:
人與主能夠相遇,完全是出自主對罪人的恩典和憐憫,若沒有主耶穌主動提供這樣的恩典,罪人也將無以為之。藉著主所啟示出來記載在聖經中的真理,人們不僅得以正確且客觀的認識主,並在在主觀的屬靈生活中經歷主,但在與主相遇之後能否與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則完全視個人對主的教導和聖經真理的態度以及回應而有所不同,選擇順服主命,對主的認識以及與主的的關係也會就加深。
當主耶穌在彼得的船上,教訓完眾人之後,祂吩咐彼得去打漁,這是緊接在祂對眾人的教導之後,極有可能祂藉著稍後即將要發生的事情來教導彼得和眾人,選擇立即順服主命,將會是領受主所啟示的聖經真理,命令和教導的最佳選項,它同時也是謙卑敬畏神的信徒在聽道之後應有的標誌,同時它遠比單單聽道更為有福有智慧。為了回應耶穌的吩付,彼得稱呼耶穌「夫子」這個字不像「拉比」一樣指特定的對象,而是泛指任何一個有權柄的人,彼得使用「夫子」這個禮貌性的稱呼,表明此時他與主耶穌的關係,也僅止於客套而已。彼得接著繼續說: 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這句話可能帶有責備的口吻。因為彼得過往打漁的經驗告訴彼得夜晚才是打漁的最佳時刻,而不是現在大白天的。換言之,彼得的話中有話,他可能想要告訴耶穌,身為漁夫的我們在最適合捕漁的時候尚且一無所獲,更別提在一個木匠要求的時候打漁了。如果這真的是彼得的意思,那麼彼得甘心照著耶穌的提議去做,證明彼得體認到:在任何方面,都不該忽略耶穌的話。彼得可以不同意,但他卻能順服。
順服帶來果效!彼得和他的同伴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漁,漁的數量太多,甚至過於網所能負荷的。甚至當漁夫招呼另一條船上的同伴,而他們也立刻來了之後,仍然沒有足夠容納之處,他們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魚的數量,但漁獲量顯然是非比尋常的。恩典常常跟隨在人們順服主的命令之後臨到,而神的名也因著人們的順服得著應得的榮耀,順服這項屬靈品格並不容易學,但是它卻是人要為神所用的必備條件之一,一個人對主的順服有多大,他能夠為主所用的空間就有多大。
相傳主耶穌升天之後,那時所有門徒都在耶路撒冷,他們將世界劃分為若干個區域,然後各人要到主要派他去的地方。 根據抽籤的結果,雙生子猶大多馬要往印度去。可是多馬不願意,他說他的身體太弱,不宜遠行,又說他是個希伯來人,怎麼能夠到印度人中間教導真理?當他這樣說時,耶穌在晚上向他顯現,並向他說:「多馬,不要害怕,你且到印度去傳道,因我的恩典與你同在。」可是多馬不服從,並說:「如果你要差派我,請差派我往別處,因我不願意往印度去。」當他這樣說時,剛巧有一個從印度來的商人叫艾伯利,他奉根達法魯斯王之命而來,而且奉命帶一個木匠回去。
耶穌看見艾伯利中午時分在市集走動,便向他說:「你是否要買一個木匠?」艾伯利說:「是。」耶穌便向他說:「我有一個做木匠的僕人,我想將他賣出。」說時還指著站在遠處的多馬,然後同意以三個銀幣成交,還簽了一張買賣契約說:「我,木匠約瑟之子耶穌,將我的僕人猶大多馬賣予印度根達法魯斯王的商人艾伯利。」交易完成後,耶穌便將猶大多馬交給商人艾伯利。艾伯利看見多馬便向他問道:「這位是你的主人嗎?」使徒說:「是,他是我的主。」艾伯利說:「我已從他手中買了你。」 第二天,使徒多馬一早便起床,在禱告和主懇求之後,他說:「我會依你的旨意到那裡去,我主耶穌,願你的旨意能被奉行。」於是他便離開。到商人艾伯利那裡去,除了他的賣身錢以外什麼也不帶。因為主將賣身錢給了他,並說:「讓這些錢和我的恩典都與你在一起,無論你到哪裡去。」
各位弟兄姊妹,順服主命,是超乎我們的理智,過往的學經歷之上,而有的抉擇,我們期待今天就能得著從主而來的能力,好為主大發熱心,在聖工上為主大大所用。但是主卻期待,我們先學會今天祂要我們學習的順服進度,結出順服的果子,不然祂無法使用我們,因為熱心若沒有經過順服的生命,只會造成個人、教會、肢體以及牧者的傷害。順服主命,乃是順服主所有的命令,並包括順服主要我們順服的,其中包括主所設立的權柄,羅13:1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 神的.凡掌權的都是 神所命的。以及教會的牧者,聖經希13:7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像那將來交賬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至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
第三點:回應主恩
※段落經文:
※經文詮釋:
經歷神在歷史上超自然的作為和大能的彰顯,是許多人的期待,往往人們也比較容易將他們對神的信心建立在,看的見的神蹟之上,但這樣的信心卻是幼嫩且薄弱和容易失去的,因為當神蹟不再持續出現時,信心也即將隨風而逝。但若從聖經的角度來看,神蹟是一個記號,被神使用來指向神的兒子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是全人類的救世主,祂要為世人預備救恩,因著祂為世人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犧牲和奉獻,就配得所有真心接受祂救贖的罪人們,以具體的行動來回應主恩,將生命的主權奉獻給祂,一生為祂所用。
當彼得經歷了這件發生在他個人專業領域的神奇事件時,彼得竟然沒有對這麼龐大的漁獲量表示歡迎,可能有點令人訝異。但是,若從彼得在這個地區多年的專業捕魚經驗,以及他熟悉漁的習性來看,彼得非常清楚地知道這伴隨著耶穌的吩咐而有的魚獲量,絕對是不尋常的超自然事件。彼得雖然無法解釋其中的關係,但是他和他的同伴可以斷定,這絕對不是出於偶然,而是出自於神的特別作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神蹟,而這位能夠行使神蹟的耶穌,在不久前曾醫治他岳母患的熱病,現在又再度的施展神蹟,如今耶穌就正坐在他的船上,此刻,他的反應就像一個面對面與神相遇的人一樣,彼得查覺到耶穌擁有從神而的能力,耶穌會不會就是以色列人日期所等待的救世主呢所以彼得接著非常戰驚的對耶穌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請特別注意彼得在這裡用的「主啊」一詞取代了第五節的「夫子」,這個字是可以用來指神的。彼得戒慎恐懼的在耶穌的面前,他的反應,使我們想起偉大的聖徒直接與神面對面時的經歷,例如亞伯拉罕(創十八)、或以賽亞(賽六5)。此時的彼得已經歷到「神那想像不到的恩典」在聖潔的神面前,迫使彼得體認出他自己的罪惡。自此開始彼得不再稱呼耶穌「夫子」乃是稱呼「主啊」,如此的改變,與他此時此刻對耶穌的認識已經增加成正比。耶穌知道彼得此時內心的恐懼,祂對彼得說:「不要怕」意思是要彼得停止懼怕,並且祂對彼得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若接受這份來自耶穌的邀請,將會改變彼得的人生,若拒絕則會失去許多的可能性。此刻,是彼得生命的轉捩點,我們無法得知彼得的思考過程和其中的掙扎,但是聖經說他和他的同伴撇下所有的,,他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主恩,彼得選擇接受主的呼召,彼得撇下了剛捕獲的漁獲量,這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所見過最大的漁獲,和捕漁用的船,漁網,,,以及這個行業在未來可以提供的財富和他的生涯規劃,更重要的是他放下他對自己的主權,甘願將自己交在耶穌的手裡。成為耶穌的僕人,一生為主所用。
親芩多夫伯爵(Count Nichola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 是莫拉維兄弟更新會的創立者。在十八世紀初有許多來自莫拉維、波希米亞等 地的人,因宗教信仰的緣故遭受逼迫,一批批地逃到親芩多夫所住的城邑紇仁 護特(Hurrhut)尋求庇護,親芩多夫都給予最誠懇的接待。這些從各地湧來 的烏合之眾,因親芩多夫的領導得以相安無事、彼此同心,確實不易。一七二 七年正式成立更新莫拉維教會(Renewed Moravian Church)。以後也在荷 蘭、丹麥、英國、北美成立分會。於一七三二年派遣宣教師到印度,次年再派 宣教師到格林蘭。
話說當親芩多夫約廿歲時,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畢業於威登堡大學法 律系的同時,也擁有祖母所賜的龐大產業,前途似錦,那時他作了一次大旅行 。想不到當他走進德國杜瑟都福(Dusseldoft)美術館參觀時,被一幅圖畫 所吸引,那就是斐地多美尼哥(Domenico Feti)所畫的「看哪!這個人!」 (Ecce Homo,耶穌戴荊棘冠)。畫作下面寫了一句話:「我為你作了此事, 你為我作了何事?」親芩多夫甚受感動而流淚,對自己說道:「我信主已經有 許多年日,但至今還沒有真正為主作過什麼。從今以後,無論主要我作什麼, 我都要作;無論主要我到那裡,我都要去。」
各位弟兄,回應主恩,是我們一生的功課,除了要在生活中活出主所喜悅的生活,叫主在我們的家庭工作職場,以及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得著祂應得的榮耀,與所蒙的恩相稱之外,我們還要將所得的救恩分享出去,好叫我們週遭尚未得救的親人,得以早日聽見並得著救恩.
結論:
願主藉著我們今天所領受的渴慕主道,順服主命,回應主恩,來幫助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與主相遇,更祈求主藉著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同學分享與主相遇的經驗,和相遇之後我們的生命的改變,來吸引他們渴望與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