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29, 2009

題目:你可以改變世界
經文: 馬太福音14:13-21
日期:2009/05/24
地點:大慶聖教會
編號:
主題經文:

前言:
引起興趣:
思想聚焦:
信息概念:
信息大綱:


聯合新聞網 2008/09/25報導一則消息,它的標題是「Google慶十歲 3.2億徵改變世界點子」,只要你有使用網路搜尋過資料,你一定聽過或使用過Google的搜尋引擎,Google剛開始的時候是以一個簡單的點子起家,現在懸賞一千萬美元 (台幣3億2000萬元)徵求改變世界的點子,如果你的點子夠好,你就有機會獲得大獎,或許你的點子,不見得能夠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但你仍然可以改變世界,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看你可以改變世界。

本文:
第一點:學主榜樣
小點a:看見需要
小點b:心生憐憫
段落經文:
V13-15:13耶穌聽見了,就離開那裡,獨自坐船到曠野去。群眾聽見了,就從各城步行來跟隨他。14耶穌上了岸,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醫好了他們的病人。15黃昏的時候,門徒前來對他說:「這是曠野的地方,時間也不早了,請叫群眾散開,好讓他們往村裡去,買自己的食物吧。」
經文詮釋:

這是一個科技發逹的世界,先進的科技已經成功的跨越了地理位置上的限制,有效的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透過科技的協助,人們可以隨時的和遠在天邊的親友聯繫,更可以體會到天涯若比鄰的意境,這些都是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發逹的科技,始終考驗著人性,卻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交往所需要的真心,誠心,和出於愛的行動。沈重的生活壓力,和匆忙的生活步調,早已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除非有心,否則不太可能有多餘的時間去經營人際之間的關係,長此以住,朋友不再熟悉,一旦,工作職場或生活突遭變化,才猛然發現,有很好的手機,通訊錄裡面也有非常多筆的連絡人,但卻不知道可以向誰請求協助,更不知道要如何對人訴說,有關自己的需要。。這是大多數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現代人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需要,雖然,教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是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祂所立下的榜樣,看見人們的需要,就心生憐憫,並按著人們的需要,提供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和服務。
不論是身處在那一個世代,只要是人,就會有身體,心理,靈魂,等等不同層面的需要,雖然有些需要,比較容易獲得滿足,但另有一些特別的需要則比較困難,例如罹患了當時代無葯可醫的頑疾或重症,甚至是來自靈界堕落天使的攪擾、、等等,這些棘手的狀況都會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嚮,人們也總在試過任何可能的途徑之後,轉而尋求耶穌的協助。這種現象是從耶穌的時代,就開始有的,聖經說:13耶穌聽見了,就離開那裡,獨自坐船到曠野去。群眾聽見了,就從各城步行來跟隨他。14耶穌上了岸,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醫好了他們的病人。這段經文的上文提到耶穌基督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被殺的消息,施洗約翰的殉道,是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記號,代表主耶穌這個階段的傳道任務結束,因此,當主耶穌聽見施洗約翰被希律王砍頭的消息後,祂帶著祂的門徒離開原先傳道的城市,退到曠野去,這樣的安排,並不是因為害怕希律王的毒手。而是為了門徒身心靈的需要,門徒們需要從忙碌的事工中退下來,親近神,安息在神的懷裡,讓他們疲憊又緊繃的身體、心理、靈魂得著充份的休息和恢復,並在默想中,領受神對下一個階段的心意和支取從神而來的能力,好投入下一個階段的傳道任務,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更重大,也更艱鉅和危險,因為下一個階段將比目前更接近各各它的十字架。這次的退修會,原本是為了讓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安息而舉辦的,卻吸引了為數眾多的群眾,群眾來自各城各鄉,各自帶著他們身體得醫治的需要來跟隨耶穌,耶穌看見被疾病所苦的群眾,和他們內裡深處被罪惡壓傷的靈魂,他更看見每一個需要被醫治的靈魂的無助。他知道他不能夠袖手旁觀,他對世人那極深的愛驅使著祂,必須採取醫治的行動,去解除人們身體、心理、靈魂的痛苦。
我們所處的世代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不論那一個領域都在推陳出新,在快速又競爭的大環境之中,導致資源缺乏的人們或窮苦家庭的孩子,因為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以致自動的被淘汱,或在學習的過程中處於低成就的狀態。弱勢的人們甚至連基本的需要,例如食衣住行、、等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應。但還有更多的人們是被過去或現在所犯的罪惡給捆綁,他們帶著罪惡感在過日子,終日被良心控訴,他們的靈魂渴望得著赦免和平安,但他們的渴望卻無法從這個世界獲得。直到,他們認識了創造宇宙萬物的造物主耶穌基督,並懂得尋求祂的赦免,和接受祂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代償罪債完成的救贖恩典,他們靈魂和內心的渴望,才能夠獲得滿足,當人們帶著各種不同的光景和需要,來到耶穌的跟前時,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上了岸,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醫好了他們的病人。耶穌一看見從各城各鄉長途跋涉而來的人們,耶穌就心生憐憫,他憐憫被疾病所苦的人們,他的憐憫是自發性的,所有來到祂面前的人們,他不問來的是什麼人,更不問社會地位、和身家背景,所有的人,他都一視同仁的憐憫,他知道來到祂面前的這一大群人,有的是為了自己的需要,但也有的是為了他人身體的疾病得醫治的需要而來,這些人的愛心,實在令人感動。雖然,每一個人的需要,不盡相同,但卻沒有任何一項需要,是耶穌沒有辦法供應的,也斷乎沒有任何一項困難是耶穌無法解決的。雖然耶穌有絕對的權柄和醫治的大能,可以在同一個時間,直接用吩咐的就將所有的病人醫好,但是,耶穌卻選擇了個別且逐一的服事,這代表耶穌對每一個向祂求助的人的看重和接納。由於需要被服務的人實在太多了,從白天到黃昏,甚至到了晚餐時間,還沒能完全服務完。無可厚非,個別且逐一的服務會導致耶穌身體的疲憊,耶穌也實在需要休息和用餐,但因著耶穌的愛和憐憫,祂願意為著人們的需要擺上更多。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林肯最後的微笑
這一天,令南茜終生難忘…
美國總統林肯遇刺那一天,是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這天也是耶穌的殉難日
據說,那天的午餐時間,一個名叫南茜的黑人婦女,來到白宮大門口,要求和總統見面,但被衛兵擋住:「總統正在吃午餐,不能見妳。」
南茜立刻高聲喊叫起來:「我沒吃沒喝的,你們卻說總統在吃午餐!我一個人走了五英里路,才走到這個鬼地方!看在上帝的份上,讓我去見林肯先生吧!」幾個衛兵根本沒想到她會有這一招,立即將她圍住。
在這陣騷動中,突然地,白宮大門打開了,林肯快步走了出來,對衛兵說:「請這位善良的婦女進來吧!對所有需要我幫助的人,我都有時間和他們談話。」
南茜向總統說明,她和丈夫原是一個莊園的奴隸,總統發表《解放宣言》後,他們才來到華盛頓。不久前,丈夫去參加波托馬克軍團,留在家裡孤苦無依的,還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和一個初生的女嬰。一開始,丈夫的軍餉還會按月送來,但現在卻斷了音信,完全不知道去哪裡可以領到錢。家裡的幼子無依無靠,就指望這份軍餉了。她問:「總統先生,您是否能幫我領到這軍餉?」
林肯總統聽南茜說完後,柔和地對她說:「當然,你有權利得到妳丈夫的軍餉。我立刻會交代人處理這件事。」南茜沒想到她一家人生活的大問題,這麼輕易就解決了。
她感動地流著淚,轉頭要離開時,總統卻叫住她,語重心長地說:「你是位善良的婦人,以後也許會遇到更困苦的日子,甚至家裡沒有一點食物,只有一塊麵包──就算到了這地步,你也要讓每個孩子都活下去,並且一定要送他們上學。」總統說完話,對這位黑人婦女深深地一鞠躬。
南茜離開白宮以後,對鄰人說:「總統和我談話時,他的臉上一直帶著微笑,讓我感到被尊重,好像我就是出身名門的貴夫人!」這一天,令南茜終生難忘。
但是當天晚上所傳來的消息,又立刻令她傷痛萬分!林肯總統為了黑奴,卻引來了殺身之禍-不幸遇刺,翌日早晨身亡!南茜與同胞們同聲哀哭,永遠感謝並追念這位搭救他們的總統。
這日,也是耶穌殉難日,祂因著愛捨了自己,為使世人擁有尊貴、富足、永遠的生命。

信息勸勉:





第二點:為主獻上
小點a:出於真心
小點b:心蒙悅納
段落經文:
V16-17:16耶穌回答:「他們用不著離開,你們給他們吃吧!」17但門徒說:「我們這裡除了五個餅和兩條魚,甚麼也沒有。」
經文詮釋:

這是一個資源越來越缺乏的世界,若造物主耶穌基督不再繼續供應的話,那以現有資源的存量來看,一定會有用完的一天,正因為如此,導致擁有資源的國家或個人,不太願意與人分享,他們所擁有的資源。除非,他們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對等利益。雖然按現況而言,資源的確會越來越少,世界也不斷的灌輸我們,要用盡所有的可能去擁有和保存資源,但是耶穌基督卻要我們在人們的需要上面,將我們從主所領受的一切,按主的心意,為主獻上一切所有不論多寡,好成為人們接受福音認識神的祝福。
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從古至今,祂一直用祂創造的權能,來托住萬有,並供應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及恩典,祂擁有一切,但祂卻不吝惜,祂所擁有的資源,為了供應祂所創造的人類的需要,耶穌祂甚至連祂的生命祂也願意付出。或許環境會告訴我們不可能,但是環境卻無法限制,那位掌管環境,且在環境之上的造物主耶穌基督的作為,耶穌祂擁有絕對的資源和能力去解決,人們所遭遇的任何危機,和供應人們的需要,雖然耶穌可以獨力完成創造宇宙萬物的大工程,但耶穌卻樂意與那些願意為了愛主而為主獻上的子民同工,只要出於真心,就能討主的喜悅。因此,當白日隨著耶穌對人們個別的服務而逐漸的流逝時,,門徒們察覺到一項危機正在醞釀和逼近,這項危機就是,他們無法張羅和供應龐大群眾的住宿和飲食的需要,因為他們所處的戈蘭高地,放眼望去是一片曠野,方圓二十公里內,並沒有任何一間可供投宿的旅店,更沒有任一間餐廳可以供應成人和嬰孩大約一萬五千人的飯食。所以,門徒們共同的意見就是,趁黑夜還未完全降臨以前,請耶穌基督趕快吩咐群眾散開,並各自解決民生的問題,可是耶穌基督卻回答說:「他們用不著離開,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一時之間,無法明白和理會耶穌的意思,更令他們感到一頭霧水的點,是耶穌清楚的吩咐門徒,要門徒們給他們吃。按現實的環境來看,門徒手邊根本沒有那麼多的食物可以餵飽那麼多的人,但關於這件事的真理是,與門徒同在的耶穌可以,只要門徒願意為主獻上他們僅有的食物,且出於真心,就能被上帝使用來作為供應眾人的祝福。
雖然,從人的角度來看,門徒獻上的食物實在是微不足道,門徒清楚的說:「我們這裡除了五個餅和兩條魚,甚麼也沒有。」從回答的內容看來,透露出門徒們當時的困窘,如此微少的食物量,實在是他們手邊僅有,也是他們當下能夠為主擺上的所有。若我們參照,其它處的聖經經文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這五個餅和兩條魚,並不是出於門徒的,而是出自一個願意為主獻上的小朋友的奉獻,這位小朋友的奉獻雖然少,但卻是主所悅納的。雖然他的年紀小,,但他卻能夠作到,在場其它數以萬計,比他更明白奉獻的道理的成年人作不到的事情。顯然,這個小朋友對主有一個特別的心志,因此,當他聽見,主耶穌要門徒拿食物給群眾們吃的吩咐,之後,他採取了其它小朋友,作不到的行動,那就是他立即且順服的去回應主,在父母的陪伴之下,他主動的將父母為他準備的晚餐,帶到主的面前奉獻給主,好讓主可以將這些食物分享給其它比他更飢餓的人。這個孩子愛主的心,勝過他對自己的愛,他對主的愛遠遠的勝過肚子飢餓帶給他的飢餓感。他原本可以選擇自己獨享,但他卻選擇犧牲自己的權利。雖然只是五個餅和兩條漁,卻是他的所有。若將這五個餅和兩條魚,拿來與一萬五千人所需要的食物量相比較的話,實在是杯水車薪,微乎其微,根本起不了作用。但這樣的奉獻,卻是耶穌基督所看為寶貴的,因為這樣不為自己留下絲毫的奉獻,就是所謂的完全的奉獻,在比例上它是百分之一百的,這樣的奉獻比例,實在大到足以感動主耶穌的心,更感動耶穌的是,這樣完全的奉獻,竟然是出自一個小孩子。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第三點:讓主使用
小點a:經歷神蹟
小點b:同得恩典
段落經文:
V18-21:18他說:「拿過來給我。」19於是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拿起那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謝了;然後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分給群眾。20大家都吃了,並且吃飽了,他們把剩下的零碎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21吃的人,除了婦女和孩子,約有五千。
經文詮釋:

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愛心行動的世界,有許多不幸的家庭或個人,正等待著其它人的協助。當不幸的事件或畫面,透過傳播媒體的鏡頭,映入我們的眼簾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從這些困苦、無助、的人們的臉龐,看見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生病程度,同時也能感受到人心的冷漠,我們也可以很快的指出,事件或個案週遭的人們的自私和良心道德的麻痺,只要他們肯在事發之初幫一點點忙,甚至是撥一個電話給相關的警政單位,或許就可以阻止不幸的發生,我們更不難在事後找到該負責任的人或單位。但是,我們卻很難察覺到,我們個人間接應負的責任,因為這個社會的冷漠和無情,是每一個組成份子所造成的。當這類事件發生在我們生活的週遭時,我們可以採取怎麼樣的行動呢?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主耶穌期待,我們能夠選擇勇敢的讓主來使用我們,好叫那些瀕臨危險需要被幫助的人們能夠經歷神蹟,並在助人的過程中,助人者和被幫助者都同得從耶穌基督而來的恩典。
我們生活的週遭,有許多的需要,有的人被疾病所苦,有的人找不到工作,有的人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有的人被債務纏身,還有更多的孩子有一餐沒一餐的在過日子,面對來自人們種種不同的需要,我們的主耶穌不會要求我們,為我們教會或個人,目前無法提供的部份負責任,因為我們的主祂知道我們的限制和有限,我們的主祂是神,祂才擁有,所有的資源,但是主耶穌祂樂意與我們分享祂的榮耀,祂並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質或資源,才能行使特定的神蹟。但是祂願意使用我們所獻上的,成為供應人們需要的祝福,當我們願意順服主,並讓主使用我們所僅有的資源時,我們就會經歷神蹟,聖經告訴我們,當主耶穌拿起,一個愛主的小朋友所奉獻的五個餅兩條魚,之後,祂望著天,祝謝了;然後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分給群眾。就在主耶穌的祝謝之後,不可思議的神蹟發生了,源源不絕的餅和魚出現在群眾的眼前,原本的五個餅兩條魚,經過主耶穌的手,傳給門徒,再由門徒傳給群眾,,竟然會越傳越多,,不論大人或小孩,手中都拿到了他們所需要的餅和魚。主行使這不可多得的神蹟解決了一萬五千人的晚餐,而這令人稱舌作奇的神蹟,竟然是出自五個餅兩條魚,這麼微小的量,按常理而言,是不可能餵飽那麼多人的,但因著那能夠從無創造出萬有的造物主耶穌基督的介入之後,這一切都變成可能了,就算沒有那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仍能從無創造出一萬五千人所需要的餅和魚,而這個肯為主奉獻讓主使用五餅二魚的小朋友的故事,則永遠被記載在聖經中,為要叫屬神的子民,向這個小朋友學習奉獻的功課。
我們國家的社會福利,一直在進步和普及,但仍有許多未能符合補助或救濟資格的困苦家庭和人們,無法獲得所需要的幫助。這個遺憾,就有賴社會慈善機構、愛心人士和教會的投入,自從基督教的信仰傳入我們台灣以來,教會設立了學校、醫院以及其它的社福機構。幫助了許許多多的百姓,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也在這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溫馨的故事,直到如今仍不斷的被傳頌。許多由教會或基督徒發起的慈善工作,剛剛開始發起時,所擁有的資源並不充裕,但因著耶穌基督的愛,激勵著教會和基督徒們奉獻自己的時間、才能和金錢,讓主按祂的心意來使用,並投入在耶穌基督呼召他們投入的慈善工作或社會服務上面,這麼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要叫更多弱勢的人們能夠同得從耶穌基督而來的恩典。不可思議的是,原本缺乏和不足的資源和經費,竟然能夠成就許許多多的慈善工作,這種現象實在是超越了我們人的理性,而唯一的答案就是耶穌,在耶穌的恩典供應之下,讓身歷其境的人們找到了答案。而他們所見證和所經歷和所得著的恩典,就好比那些曾經經歷過五餅二魚神蹟的人們所得著的一般,聖經說:大家都吃了,並且吃飽了,他們把剩下的零碎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21吃的人,除了婦女和孩子,約有五千。在耶穌基督祝福之前,五個餅兩條魚,只能餵飽一個小孩子,但因著其中的一個孩子,肯回應主耶穌要門徒們給人們吃的吩咐,將他那極微少的晚餐帶到主的面前,讓主使用,經過主耶穌的祝福之後,不僅這個孩子,甚至其它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不用再挨餓了,因為他們手上都拿到了足夠他們食用的餅和魚。因著一個孩子的順服,帶出了一個蒙福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在場所有的大人和小孩,大約一萬五千人都同得恩典。這樣的效益和報酬率是世界無法提供和想像的,但這樣的恩典,直到如今,卻一直重覆出現在教會或基督教機構所推動的慈善事工和社區服務之上,激勵著每一個受限於資源或經費不足的基督徒或教會,能夠勇敢向前,為主服務有需要的人們。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隔離室的囚犯
在巴西的聖約瑟城不遠處,有個十分特別的監獄名叫休麥塔(Humaita)。二十年前,巴西政府透過兩名基督徒改變了這所監獄。這所監獄以聖經的教導原則來管理,除了兩名專職的管理員外,所有的工作都交由獄裡的囚犯負責。查克.可森有次去參觀這間監獄並作記錄如下:
當我參觀休麥塔時,我發現這裡的囚犯會微笑,特別是那位拿著鑰匙為我開門的殺人犯。在這個乾淨的生活空間,隨處可見平靜祥和、勤奮工作的人們,牆上貼著聖經詩篇和箴言的經文。嚮導帶我走到以前用來虐待囚犯的房間,他告訴我:如今那是一間隔離囚犯的囚房。我們走近水泥走道底端時,他把鑰匙放進鎖裡停頓了一下並問:「你確定你想要進去嗎?」
「當然,」我迫不及待的回答,「我一直都被隔離在這世界隨處皆有的單人監獄裡。」他慢慢的打開那厚重的門,我看見那關在囚房裡的囚犯:一個由休麥塔監獄裡的囚犯一起雕刻的美麗十字架,而那個囚犯──耶穌正掛在十架上!
「他為我們所有的人受罰。」我的嚮導低聲說。

信息勸勉:




結論:
1、信息概念的重述強調。
2、回應行動方案的提出。
3、針對意志立即性呼召。
題目:成長的人生
經文: 馬太福音13:19-23
日期:2009/05/03
地點:大慶聖教會

本文:
第一點:明白真理
小點a:用心學習
小點b:真心接受
段落經文:
V19:凡是聽了天國的道卻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中的奪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20那撒在石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歡喜喜地接受。
經文詮釋:

經融海嘯的衝擊之下,導致體質脆弱以及投資不慎的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因而雪上加霜,許多公司行號就此吹起熄燈號,關門或歇業,少部份狀況稍好的公司或工廠,則是採取無薪假的模式維持運作,期待能夠渡過經濟的寒冬,迎向春天。不景氣的大環境中,不論是團體或是個人,都在尋求突破和成長的法則,好使家庭和事業,不致在經融海嘯中滅頂,還反倒在經濟海嘯過後能夠重新站起來。關於世人逆勢成長所需的法則,上帝已將它明明的頒佈在聖經真理中。讓用心學習並真心接受的人,能夠明白真理,並據此開創逆勢成長的人生。
上帝所啟示出來的真理,是為了世人靈魂終極的益處而有的,當中包括了上帝為了拯救犯罪堕落的罪人,而預備的救贖過程和方法。同時,也附帶的將經營成功人生的法則給揭示出來,好叫明白並用心學習的人,能夠在明白真理之後,將所接受的成功法則運用到生活中,開創逆勢成長的人生,因此,主耶穌說:「凡是聽了天國的道卻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中的奪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天國之道,泛指天國之王耶穌基督,為了預備天國子民進入祂所帶來的天國,而作的教導,這些教導是天國生活的指導原則,是所有要進入天國的人們應該要確實明白和用心學習,並在地上要活出來的,因為天國並不是在天國子民離世之後才進入的國度,正確來說,當人們真心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進入了天國,並成為天國子民,當他離世時,他則是完全的進入天國。因此對天國子民而言,明白天國之王耶穌基督的要求和教導,並用心學習祂所啟示出來的真理,對天國之民而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天國之王耶穌基督,透過祂的啟示,讓天國子民得已在地上預嚐天國的奇妙和美好,同時,也預先作好調整和準備。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基督透過八福,頒佈了天國的大憲章,八福就是天國子民,在接受耶穌基督內住並得著聖靈重生之後的新生命,應有的內在品格和隨著新生命而有的新生活表現,這些品格分別是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天國子民除了要具備以上的品格之外,在生活中還應該要因著從神而來的新生命,活出討神喜悅的新生活,見證所信的信仰,在所處的世代作光作塩,作光就是用合乎上帝心意的好行為照亮週遭黑暗的世界,為人們照亮當行的方向,作塩就是在被罪惡腐敗的世界中發揮防腐的功用,用具體的行動,去防止罪惡的蔓延。在關係上面,要盡心、盡意、盡性的愛上帝,並要愛人如己。在人際的互動上,要寛恕他人與自己的過犯,不可犯姦淫,不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的權益。要說誠實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需要為了增加所說的話的可信度而來發誓,因為發誓並不能改變事實的原本狀態。遇見與我們作對也就是所謂的對頭,有需要協助的時候,要對他採取仁愛的行動,幫助他,而不是袖手旁觀。看見弱勢、貧窮困苦,或遭逢急難的人們要主動的救助。更重要的是要讓主耶穌真正的作我們個人的主,凡事是基督所是,非基督所非,並以榮耀神和利益人作為生活的價值觀。倚靠聖靈的大能,對付罪惡的試探,拒絕老我和情慾的引誘。這些都是天國的道,都是天國之王,耶穌基督,要天國子民努力明白的真理,並在明白之後,能夠真心接受真理的規範和約束,並在所處的世代要活出來的。天國之道,能否為個人帶來任何的益處,全在乎當事人是否願意遵行,雖然,它與我們過往的原則或世界主流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讓人覺得不容易明白和實施。的確,天然人,也就是所謂的老我,是無法活出天國之道,然而卻有更多的世人的內心,是對天國之道持拒絕的態度,他們的心土就好比被踩踏堅硬的道路,不願接受落在它上面的道種,也就是天國之道,但天國之道卻能為那些真心接受它的尋道者帶來靈魂永遠的喜樂。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第二點:付上代價
小點a:繼續堅持
小點b:勇敢追求
段落經文:
V21:可是他裡面沒有根,只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遇患難,受到迫害,就立刻跌倒了。22那撒在荊蕀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有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把道擠住,結不出果實來。
經文詮釋:

逆勢成長的人生,是絕大部份人們對自我的期待,但卻只有少部份的人們逹成,逹成他們在事業上或個人成長上所設定的階段性目標,他們之所以能夠逹成期待,並不是出於偶然,他們和其它人一樣,面對著同樣不景氣的大環境,和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及挑戰。但是這一切的攔阻,雖然成功的阻擋了大多數的人,卻不能阻擋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前進,因為,他們肯在正確的方向上付上代價,並繼續堅持,勇敢追求,直到逹成他們的目的。
追求成長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不論所追求的是個人的事業或更高水平的信仰生活及道德生活,代價會隨著所遭遇的困難、挑戰的難度成正比,每一次需付上代價的考驗來臨時,選擇放棄,還是選擇繼續堅持,端視當事人對所追求的事物的認知和信念有多少而定, 一個沒有將所領受的正確信念內化並深化在生命中的人,是很難在患難來臨時,付上所需的代價並選擇繼續堅持下去的。這樣的光景,就好比一個聽見天國之道之後,就歡喜領受,但他的心田卻是滿佈了石頭的石頭地,只有少些的土在石頭縫中,可以讓所聽的天國之道著床發芽之用,因而道的種籽長出來的根,也就被限制在表淺且稀少的土中發展,無法穿透它所遇到的石頭,向更深和更廣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聽道者一旦為道遭遇患難,受到迫害,就立刻跌倒,因為他的信仰根基不穩固。這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狀況,不僅對耶穌基督信仰的追求會因而中斷,無法享受耶穌基督之間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無法經歷蘊藏在耶穌基督的話語裡的祝福,和耶穌基督在生活中的引導,以及耶穌基督所應許的高品味的豐盛人生,雖然迫害是因著人們聽從天國之道而有,並透過這個敵對神的世界價值體系臨到人們的身上,不論迫害是藉著,家庭,朋友,職場的上司同事臨到,或許繼續堅持信仰耶穌,會導致被人排擠,或許是被人誤解和敵視,,,等等,都在考驗著當事人願意付上代價的心志及其底限,選擇繼續堅持,固然他將會失去他從這個世界得著的東西,但他將要更多的得著耶穌和耶穌所要給他的。
想要擁有逆勢成長的人生,不僅要作好為所期待的成長付上應付的代價的心理準備,還要能夠面對來自大環境的阻力和壓力時,勇敢追求,才能獲得所期待的結果,因此,主說:「那撒在荊蕀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有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把道擠住,結不出果實來。」滿佈心田的荊蕀,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讓道的種籽好好的生長,在荊蕀中成長的道種,非但無法自由的成長,還反倒會被荊蕀強行壓迫和限制,以致扭曲。心中的荊蕀,乃是指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當人們容讓這兩樣佔據他們的心思意念的最主要位置時,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將會成為他們的神,和他們的核心價值。並擁有他們人生的主導權,而所聽過的道,則因為無法通得過憂慮和財富的迷惑而淪為他們生命的點綴而已。今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迷惑,在講求理性和現實的大環境,往往成為阻止人們勇敢追求信仰且跨不過的障礙,有的人誤以為,但對那些,願意勇敢追求所聽的道,並選擇讓所聽的道來主導他的人生的人們而言,他們的人生將會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第三點:確實遵行
小點a:謙卑學習
小點b:順服要求
段落經文:
V23:那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又明白了,結出果實來,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經文詮釋:

關於成長的人生,只要有心,人們可以很容易的從聖經中歸納整理出所需要的資訊,但這些原則和知識,並不會因著人們的閱讀而自動生效,而生效的關鍵在於當事人是否有意願,願意按所接受的資訊,去謙卑學習並順服要求,和進一步確實遵行,若能如此行,人們將並經歷聖經所應許,且蘊藏在其中的成功人生的祝福。
天國之道被傳講出來,並不是為了要滿足人們對未來的好奇心,或者僅是成為人們頭腦裡面可供研究的神學知識,其最主要的目的乃是為了要幫助人們包括神的子民們,能夠明白神的話語和心意對他們的生命和生活現況所給與的評價,好叫聽道的人們能夠藉著所聽的道反省他們的生活態度和言行舉止並作出修正,並為得罪神和人的地方祈求神和人的赦免。之後,按著所聽的道萃取出來的原則作為生活的指引,將它運用到每一天的生活中。因著確實遵行,並謙卑學習所聽的道的人們將更多的經歷從神而來的平安喜樂,並在所行的事上更加明白神的心意和引導,肯謙卑學習所聽的道,並願意讓道的種籽在心田中成長的人,就是所謂的好土,主耶穌說:「那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又明白了,結出果實來」被耶穌歸類為好土的,它們都具有的共同特質就是對天國之道,和所聽的道持謙卑開放和接受的態度,所以,他們珍惜每一次聽道的機會,他們知道所聽見的道,就是神要對他們個人所說的信息,他們將信息深藏在心中,並反覆的默想其中的內容,為了要在明白之後,能夠按著神的期待,將所聽的道運用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成為真實的聽道及行道者。因著肯謙卑學習所聽的道,他們的生命,就在學習的過程,越多的經歷到神話語裡面的祝福和恩典,因為神的恩典,是流向謙卑的器皿,神喜悅謙卑的人,也更多的向肯謙卑學習祂的道的人顯明祂自己,並將祂的恩典顯明給謙卑的人,但神卻敵擋驕傲的人,因為驕傲之人的驕傲,攔阻了他們自己,順服在神的話語之下,更遑論按著所聽的道去遵行。或許他們聽過了許多的道,但因著驕傲的緣故,導致他們所聽的道與他們無益,直到他們在神的面前學透了謙卑的功課。
天國之道的內容,乃是天國之王耶穌基督,對其子民的吩咐和教導,為要幫助天國子民,能夠明白天國的運作模式和狀態,其中有命令也有要求,這些都是天國子民要確實遵行和被要求順服的,也唯有順服要求,天國子民才能在這個與神為敵的世界中為信仰作見證,過得勝的生活,活出在地如在天的生活,並結出神所悅納的果子,而且是結實累累,誠如主說:「結出果實來,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雖然被宣講出來的天國之道在每一個聽道的人的生命中,所結出的果實在數量和程度上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等等的不同,但它們都被道的主人,也就是耶穌基督所悅納,因為他們所結出的道的果實,證明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他們的信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上面,並且表現在順服要求的上面,按著所聽的道,在日常生活中確實遵行,不論是心中所想的,手裡所作的,口裡所說的,都是為了要榮耀主的聖名。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結論:
1、信息概念的重述強調。
2、回應行動方案的提出。
3、針對意志立即性呼召。

你可以與耶穌有更好的關係

證道題目: 你可以與耶穌有更好的關係
經文:11:1-6                     
日期:
備註:                      
地點:                      
編號:
前言:


本文:
第一點:聽見耶穌
小點a: 殷勤教導
小點b: 用心傳道
段落經文:

V1:耶穌吩咐完了十二門徒,就離開那裡,在各城裡施教傳道。
經文詮釋:
耶穌基督的名字,對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每年的耶誕節,不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都在一同歡度,這個為了記念耶穌基督降生而有的節日,耶穌從出生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的一生,對全人類的貢獻和影嚮,是無法衡量、和無法取代的。雖然,我們與耶穌降生的年代相距一千九百多年,但是透過聖經的記載,我們仍然可以聽見耶穌,殷勤教導和用心傳道的內容。
你可以聽見耶穌,殷勤教導的內容,不論是對門徒還是對群眾,主耶穌總是把握時間和機會給予教導,為要幫助他們更多的明白天國的法則和天國對所有屬神子民的要求,好叫他們成為名符其實的天國子民,得以在日後承擔更大的責任和使命。聖經說:「耶穌吩咐完了十二門徒,就離開那裡」,耶穌向門徒吩咐了那些內容呢?若我們透過這段經文的上文,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主耶穌吩咐祂的門徒們,要為祂作好遭受迫害甚至是殉道的心理準備,因為當他們向這個遠離神的世界傳講天國的福音時,他們一定會遭遇到,來自不相信神的政府和組織,透過公權力等手段加諸門徒身上的不公平待遇和迫害,除此之外,更令主難過的是甚至連不信神的家人和至親好友,竟然也加入在迫害基督徒家人的行列之中,這一切都是作門徒的代價,在艱難的時代要為主耶穌擺上的。在迫害來臨以前,主耶穌預先的吩咐門徒,這些擺在他們前頭必然會臨到的事情,為的是要門徒知道,在這一切之上,主耶穌都在掌權,祂是掌管人類歷史的主宰。任何臨到門徒身上的事情,都必須要經過祂的同意。或許來自敵對之人的迫害會讓我們喪命,但卻無法傷害我們與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所擁有的救恩。在迫害之中,我們應做的是只要存敬畏神的心,為主作見證,用我們的生命榮耀神。
宗教自由的地區,只要有心,人們可以很容易透過教會和基督教機構,聽見有關耶穌基督所傳的道,耶穌祂是上帝賜給世人的終極啟示,祂所傳的道是永生的道,能夠為所有聽見並領受的人們帶來豐盛的人生和永生。因此,耶穌祂用三年半的時間,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用心傳道,透過當時代的人能夠明白的方式,將上帝的道和旨意傳遞出去,好叫屬神的子民和願意領受的世人,能夠明白上帝對他們的心意,在這個世界過分別為聖的高道德生活,不再犯罪,更不再繼續在罪惡中打滾。為逹此目的,耶穌用心傳道,只要能夠祂都儘可能在所到之處如此行,誠如聖經所說:「耶穌吩咐完了十二門徒,就離開那裡,在各城裡施教傳道。」為了餵養和供應千千萬萬屬神子民乾涸的靈魂,對神的道的需要,耶穌不辭勞苦,風塵僕僕在各城裡施教傳道,顯明主耶穌祂看重教導和傳道的工作,勝過醫病趕鬼等神蹟異能。因為耶穌清楚的知道,唯有正確的教導才能幫助神子民的信仰,脫離迷信和世俗的同化,並保守神子民拒絕世界的腐化。而用心傳道才能幫助神子民,正確的認識神和屬神的一切,並得以客觀的建構合神心意的神學。當信仰被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之上,教會才有可能不失真地永續傳承下去,主耶穌三年半的時間用心傳道,帶給世人的效益和價值是其它事工無法比擬的。
例證引用: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只能收聽到兩個電台:第一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call-in節目,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它的聽眾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個威力驚人的「龍捲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即疏散他處。
這一小群聽眾立即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到街上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撥出龍捲風的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
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捲風,龍捲風的消息是氣象台誤報或是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
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訪問名人為由,不克插播這一條「生死存亡」的消息。
第二天,小鎮被夷為平地,後來沒有人知道這塊地曾經是一個小鎮。
信息勸勉:
  我們每一天都有可能因為疾病、意外甚至是天災人禍的來襲,而離開這個世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的靈魂是否已作好準備,可以在耶穌的保護之下得以安然的度過死亡,並進入到最安全的地方───天堂。

第二點:認識耶穌
小點a:透過工作
小點b:經由聖經
段落經文:

V2-3:約翰在監獄裡聽見基督所作的,就派門徒去問他:3「你就是那位要來的,還是我們要等別人呢?」
經文詮釋:
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這是許許多多的人,認識耶穌之後,他們內心共同的心聲,因為他們的生命被來自造物主耶穌基督的大能給改變了,原本失敗軟弱的舊生命被得勝的新生命給取代,原本消極的人生觀,開始轉向積極。原本枯竭的心靈,重新的加滿了新的能量。這一切的改變都隨著與耶穌相遇而有,至於改變的範圍和程度,則與個人認識耶穌的正確及全面與否成正比,當人們透過耶穌完成的工作並經由聖經來認識耶穌時,他對耶穌的認識就能夠比較客觀和全面。
我們與耶穌的關係,遠在萬世以先就已開始,透過祂在人類歷史上所完成的工作,包括時間之初祂按著祂的形像創造了人類,並將人類安放在上帝的花園,以及在時間之末祂道成肉身來到,這個被祂所造,原本屬於祂但現在卻遠離祂的世界,在各各它的十字架上為祂所愛的人類代償罪債。透過耶穌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耶穌,祂是創造我們全人類的造物主和救贖主。耶穌祂是神,祂按著祂的旨意和時間,在人類歷史上工作,,而不是按著人們的想法以及期待,因此,我們世人常常誤解了神的工作,更多的時候,我們世人的注意力,是被環境給矇敞和影嚮的。就連祂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聖經說:「約翰在監獄裡聽見基督所作的,就派門徒去問他:3「你就是那位要來的,還是我們要等別人呢?」」這位在監獄裡的約翰,就是那位在約旦河邊,為耶穌施行洗禮的施洗約翰,他所以會被關在監獄裡,是因為他公開的指責,當時候擔任猶太地分封王的大希律所犯的淫亂罪,大希律娶了他自己的弟媳希羅底。施洗約翰不畏權勢和迫害,明知他有可能會因此惹禍上身,但他卻仍選擇忠於上帝和他從上帝那裡所領受的呼召,他是舊約時期的最後一位先知,所謂的先知,就是神的話語的出口和代言人,先知代表神向神的子民,說上帝要他說的話,傳上帝要他傳的信息。施洗約翰忠心的傳講真理,也按真理的標準和規範,來指責罪惡,。儘管,他後來被希羅底用計害死,以致殘死在大希律的手裡。但是,祂忠心的完成上帝托付給他的工作,祂是上帝眼中忠心又良善的僕人。雖然,我們不知道施洗約翰被關了有多久,但是從他聽見基督所作的工作,就派門徒去詢問耶穌的內容看來,顯明耶穌所作的工作,與施洗約翰對救世主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或許他並沒有獲得全部的資訊,極有可能是只有片斷和部份的而已。因此他對耶穌的身份起了疑惑,甚至懷疑耶穌到底是不是,上帝應許要賜給以色列人的救世主。縱然上帝的僕人約翰會一時軟弱,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卻永不跌倒,祂所作的工作,正是祂身為救世主身份的最好證明之一。
我們與耶穌的關係,透過祂在聖經中從舊約到新約的自我啟示,我們才得以清楚的認識到,我們與祂之間有著造物主和受造物的關係。在時候滿足的時候,祂遠從高天的寶座,道成肉身,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祂在世上生活三十三年半,耶穌祂經歷貧窮、飢餓、軟弱、悲哀和被出賣等等的痛苦,祂和當代的其它人一樣過著平凡的生活。當祂剛開始要出來傳道的時候,祂按著當時猶太人在信仰上的規範,盡諸般的義,在約旦河邊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當耶穌從水裡上來的時候,聖靈像鴿子一般降臨在耶穌的身上。同時,天父上帝用祂那神聖的權能,證實耶穌的身份,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耶穌是天父上帝的獨生子,更是上帝的羔羊,要為世人除罪的,當日施洗約翰也如此作見證,並公開的將耶穌介紹給在場的猶太人,耶穌來到這個祂所造卻被世人所犯的罪惡給充滿的世界,為要拯救世人,脫離罪惡和死亡,世人所犯的罪,若要得著天父上帝的赦免,唯一贖罪之途就是將犯罪者的生命歸還給天父上帝,而不是其它次好的東西或物品。聖經明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為了要拯救按著祂的形像和樣式被創造的世人,耶穌對世人的愛驅使著祂甘願來到這個世上,用祂自己來代替祂所創造的世人,因著愛祂願意犧牲祂自己聖潔沒有犯過罪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代替全人類接受人類犯罪應受的所有懲罰,並替全人類向天父上帝代償所欠的罪債,當祂為全人類代償罪債完成的時候,祂說成了,自此以後,所有願意接受祂代償,也就是所謂的願意相信祂的人們,就不再需要到那痛苦的陰間地獄去獨力償還所欠的罪債,因為他所有的罪債,耶穌已經代償完成。換言之,他將在耶穌的帶領和陪伴之下進入到另一個有耶穌同在的世界,它的名字叫作天堂。
例證引用:
有一天早晨,他來到森林的邊緣,遇到一個吉卜賽女郎,她正坐在那裡編織籃子。這女孩長得相當美麗,立刻就引起他的注意。原來他是個畫家,正在尋找模特兒。
「這個女孩子很不錯,我可以把她畫成一個西班牙跳舞女郎。」於是他便和這個女孩子講妥了,女孩子名叫白貝塔,每星期去這個畫家史坦堡家裏三次。第一次她去他家時,看見房間裏面放著大大小小的油畫,而最引起她注意的,就是那幅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畫。她看了好半天後問道:
「這個人是誰?」
「基督,」史坦堡隨隨便便地回答。
「他們把祂怎麼了?」
「釘祂十字架,」他回答。
「那些圍著祂好像壞人似的是誰?」
「妳站好,」畫家說:
「我不能再跟妳講話了,我要聚精會神地做我的工作。」
這個女孩子不敢再多問什麼,但是她繼續在看著那幅畫。幾乎每一次她來的時候,這幅畫就令她感到內心不安。
「為什麼他們要釘祂十字架?祂很壞嗎?」
「不,祂很好,」
「既然祂很好,為什麼他們要苦待祂呢?是不是只是短暫的,以後還要放祂走?」
「因為──」畫家一時說不下去了。
「因為──」白貝塔留心地聽。
「好吧,我只再回答妳一次,以後可不許再問了。」於是他就把十字架的故事說給她聽。這個故事對白貝塔是很新奇的,然而史坦堡卻聽過不知多少次數。
那幅「西班牙女郎跳舞」的畫和「十字架受難」的畫,是同時完成的。白貝塔最後一次來的時候,看到那幅代表她自己的美麗畫像,並沒有絲毫的興趣,但是她看著那幅十字架的畫像竟捨不得離開。
「過來。」畫家說。
「這是妳的錢,妳帶給我好運氣,妳的畫像馬上就已有人訂購了。」
「謝謝,」這女孩子回過頭來說:
「我想你一定是很愛耶穌的,因為祂為你受苦,是不是?」
史坦堡心裏感到一陣慚愧,這個女孩走了之後,他心裡存留著她的那句話,怎麼也沒有辦法把它忘掉。
這句話如同一個潰爛的創傷口,使他痛苦得不可收拾。他一定得想辦法去解決。他跑去神甫那裡認罪,但也沒有用。
有一天,史坦堡在路上看見有一大群的人,擠進一幢房子裡去,是在城牆附近的貧民窟裏面。
他問旁邊的是怎麼回事,那個人也不能夠回答他。由於好奇心的驅使,過了幾天他才發現是一個「更正教」的信徒,住在那幢房子裡,他是在傳神的話。他無法接受那個人的觀點,而且這人的處境也相當危險。因為在天主教勢力下的中古歐洲,「更正教徒」的生命是沒有保障的;但是他看這個人,冒著這樣的危險,住在這個地方向人傳道,精神相當的可佩。於是史坦堡就去跟他談談,他那人借給他那本手抄的新約聖經。但是過了幾個星期,那人便離開了,必須把這本聖經也帶走。到這時候,史坦堡也不必再問他甚麼問題了,因為他自己已經找到了他的救主耶穌基督。
「祂是為我上十字架的。」他想:「我當怎麼樣去告訴別人呢?我沒有口才,不能講道。可是我若不做,我的心會被火燃燒起來的。」突然之間,他想到一個辦法。
「我能畫,我的這枝筆可以將福音表達出來!」
「想到這裡,史坦堡便立刻跪下來禱告,求主賜他繪畫的恩賜,以代替用口來傳。」
後來,他就以神所給他的能力,另外又畫了一幅更好的十架受難圖。他不賣,而是免費贈送給杜齊多洛夫城的公共畫展館,使全城的居民都可以來看。那些來賓們看到這幅畫之後,個個都被基督的愛所被它的愛所感動。他又在畫上寫了幾句話:「我為你受死,你為我做了些甚麼?」
史坦堡往往站在一邊,望著那些人聚集在這幅圖畫的前面。他默默地向神禱告,求祂使他的畫產生能力。
有一天,當所有的客人都走了之後,一個窮苦的女孩子站在他的前面傷心地痛哭。
畫家問她:「孩子,你哭什麼?」
這女孩回過頭來,原來就是白貝塔。
「哦,先生,我只是一個窮苦的吉卜賽女孩,祂只愛你,卻並不會愛我!」
「白貝塔,祂愛妳我所有的人。」於是畫家就將主的救恩講給她聽。他告訴她主的死和主的復活。這次史坦堡不再像以前那樣答不出話來了,她也就信了耶穌,得到了救恩。
過了兩年,冬天又來了,史坦堡一個人坐在家裡,讀著一本手抄的四福音書,這是他費盡千辛萬苦才弄來的。忽然聽到有敲門的聲音,外面站著一個人。
「有一個人快要死了,她想要見見你。」
畫家就跟著他去,那人匆匆忙忙地帶他到一個靠近森林的鄉下地方。最後來到樹林中,那兒有一塊空地,散布著些零零落落的帳蓬。
「進去吧,」那個人指著其中的一個帳蓬說。
畫家便蹲著身子,鑽進裡面。一個年輕少女,躺臥在一堆枯葉上,她的臉蒼白皺縮,兩眼中凹下。
「妳怎麼了,白貝塔!」
聽到畫家的聲音,她把眼睛睜開。
「是的,」她說:「祂來接我了!祂已經伸出祂的手來。為了我,祂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她向史坦堡說聲再見,就平平安安地去了。
又過了許多年,畫家也回到主那裡去了。有一個青年貴族,駕著他那輛豪華的馬車,來到杜齊多洛夫城。當他停下來餵馬的時候,想去看看本市最有名的公共畫展館。他是個富有而且天資很高的青年人,當他發現史坦堡的那幅圖畫的時候,就站在那裏不走了,一直唸著畫上那幾句話。一小時一小時的過去,他也不覺得,直等到太陽下山,看館的人才把這位淚流滿面的高貴紳士請出去。他得救了,這個人就是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創始人辛生多夫。
從那時起,他就覺得他一定要為這位救主做工作,於是他便丟棄了他那豪華的紳士生活,和一切的財產,而終生跟隨著主的腳蹤,後來更為主而殉道。(摘自大光屬靈短篇故事集)

第三點:相信耶穌
小點a:基於事實
小點b:出於信心
段落經文:

V4-6:耶穌回答他們:「你們回去,把聽見和看見的都告訴約翰,5就是瞎的可以看見,瘸的可以走路,患痳風的得到潔淨、聾的可以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聽。6那不被我絆到的,就有福了。」
經文詮釋:
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不僅僅只是造物主與受造物的關係,除此之外,我們與耶穌之間還可以擁有更進一步的救贖與被救贖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裡面,祂是我們個人靈魂的救贖主,而我們是蒙祂救贖的子民。若要擁有這救贖與被救贖的關係,我們個人該如何作呢?我們唯一能作的,就是相信耶穌,也就是接受耶穌以及耶穌為我們完成的一切。唯有相信耶穌才能將我們與耶穌聯結起來,雖然人們可以為相信下不同的定義,但是只有基於事實和出於信心的相信才是耶穌所期待的。
我們為何會選擇相信耶穌,而不是其它的神明呢?這是每一個身為基督徒的,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必需慎重思考的問題。耶穌和其它的神明,到底有何不同,當我們查閱了聖經裡面有關耶穌的資訊,我們歸納出一個結論,就是耶穌祂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所以,耶穌能夠作其他神明作不到的事情,基督徒之所以能夠相信耶穌,也是基於這些事實而有的抉擇。耶穌要施洗約翰的門徒將祂所作的事,都告訴他們的老師施洗約翰,耶穌回答他們:「你們回去,把聽見和看見的都告訴約翰,5就是瞎的可以看見,瘸的可以走路,患痳風的得到潔淨、聾的可以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聽。耶穌指出這些事實,為的就是要引導施洗的目光回到,上帝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中,對救世主以及受苦的義僕的預言,已經在祂身上完全應驗了。耶穌祂藉著所施行的醫治神蹟,解決了人間的痛苦。更藉著祂所傳的福音,讓願意謙卑領受且屬神的人能夠進入神的國。這一切的事實,證明了耶穌所擁有的權柄和能力,是超越在一切自稱為神的之上,甚至連死亡的權勢也無法攔阻祂,所以祂能夠叫死人從死裡復活過來,像祂所經歷過的一樣。基於這些只有耶穌才能成就的事實,幫助世人可以全然的相信耶穌。
基督徒之所以能夠成為基督徒,完全是出於主耶穌的恩典,以及基督徒個人對耶穌基督出於信心,而有的抉擇,相信耶穌這個動作,雖然開始於某一個時間點,但它卻應是基督徒在相信耶穌之後,一生之久要付代價堅持的。出於信心去相信耶穌固然是超越理性但又合乎神所賜給世人的理性。雖然耶穌的工作和作風,無法滿足當時代每一個人的期望。有許多的人還因為耶穌不願按他們的期待作王,他們也就此轉身離去而不再繼續跟隨耶穌,但耶穌說:那不被我絆到的,就有福了。對那些願意出於信心,跳脫成規定俗的框框,以及從人而來的眼光,來相信耶穌的人們而言。他們是有福的,他們將要得著耶穌以及耶穌為他們所預備的一切恩典。
例證引用:
從前,有個小男孩,一直很想要與國王見面。有一天他打包收拾行李,下定決心朝著國王住的地方出發。他穿越了美麗的田野和鄉間,心裡想著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想和國王說,也幻想著國王的城堡會有多麼漂亮。小男孩的想法很單純,他心中最大的期待就是與國王談話,待在國王的身邊。
好不容易在經過了許多天的旅程後,男孩終於看見國王的城堡,它比想像中還要雄偉。男孩等不及想要告訴國王一路上所看見的美麗景色,於是提起雙腿朝著城堡跑去。
當男孩走進城堡時,他看見了許多士兵拿著槍林立在城的四周圍,他們看來不太友善。男孩減慢了腳步……停了下來。士兵注意到他,舉起了手中的武器,對著他作出威脅的姿勢。
「我只是想要見國王……」小男孩用畏懼的聲音說著。
「離開這裡!」士兵們大吼著。
小男孩不需要士兵第二次的警告。在漫長的旅程、一切的等待、盼望、夢想之後,他轉過了身……開始往回跑,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恐懼。
他開始哭泣,他只是想要告訴國王那些美好的事情,還有看國王美麗的房子,但他竟然連靠近城堡都不行!男孩累了,停下疲倦的雙腳,他坐在地上開始哭泣。
就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經過,手裡拿著一袋雜貨,口中哼著美妙的小曲,看見小男孩就停了下來。
「小夥子,你怎麼啦?為什麼這麼難過?」他問。
「先生,我走了好久好久,想要看看國王,可是那邊有好多士兵,我很害怕,我只是想要告訴國王我看見很多美麗的東西,想在他的城堡裡玩,並告訴他我很想見他!」小男孩哭著說。
「喔!先停一停,聽起來你今天過得不太好。」年輕人邊說,邊放下手裡的袋子並在裡面翻找。「你要不要喝一點蘋果汁呢?」年輕人問。
「好,謝謝你。我想我不會再回去了吧!」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看著小男孩。「你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這次我跟你一起去。」
「可是…你沒看到那些士兵,他們好巨大!而且好兇喔!他們對我大吼耶!」
年輕人看著小男孩笑了笑,因為小男孩正在為他的安危擔憂。他站了起來準備出發。
「來吧!跟我一起去。搞不好我們可以在路上找個地方吃飯。」年輕人說著伸出他的手。
男孩抬起頭來看了看年輕人,然後又朝著城堡的方向看了看,國王離他是這麼的近!好吧,他被說服了,即使看不見國王,也能在啟程回家之前吃一點食物。
於是,小男孩站了起來,握著年輕人的手,開始前進。他們愈接近城堡,小男孩愈緊緊握著年輕人的手。終於,國王的士兵看到了他們:一個很害怕的小男孩和一個拿著一袋雜貨的年輕人。當他們走近士兵時,小男孩的心臟彷彿要跳了出來。
「先生,我們真的不需要這麼做……我不希望你受傷。我回家好了,非常感謝你在路上停下來,謝謝你的飲料,我們可以回去了……」男孩喃喃自語的說著。
年輕人緊抓著男孩的手,然後說:「孩子,你已走了這麼遠的一段路,何不再多相信我一會兒呢?等著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好吧……」
他們接近城堡,士兵看著他們愈來愈近。年輕人低下了頭並對男孩眨了眨眼,男孩心裡想著這個年輕人一定瘋了…直到他們經過士兵,當他轉頭看著他們的時候,發現那些看起來凶狠的士兵正在微笑,甚至降下橋讓他們通行。小男孩完全不敢相信眼前所發生的事情!
「你是誰?」小男孩驚訝的問。
「為什麼這麼問呢?我是國王的兒子,相信我跟著我走,你就走進了城堡裡,並與國王見面。」年輕人說。
小男孩露出了一個燦爛的微笑。
「我回家後一定要告訴爸媽你的事情。」小男孩說。「這樣他們也可以來拜訪!」
王子仰起了頭開心的笑著,他覺得這個點子真是太棒了。
你也想要與天國的國王見面嗎?讓我為你介紹他的兒子-耶穌……只要你願意相信耶穌,你就能跟著耶穌,並在耶穌的陪伴之下,進入天國之城。

結論:
1、信息概念的重述強調。
2、回應行動方案的提出。
3、針對意志立即性呼召。

伸出溫暖的手

題目:伸出溫暖的手
經文: 馬太福音12:9-14
日期:
地點:
編號:
主題經文:

前言:
引起興趣:
思想聚焦:
信息概念:
信息大綱:

本文:
第一點:看見需要
小點a:陷入困境
小點b:無力改善
段落經文:
V9-10:耶穌離開那裡,來到他們的會堂。10會堂裡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乾了。有人問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可以嗎?」目的是要控告耶穌。
經文詮釋:
金融海嘯可以稱得上是現代人的惡夢,許多人的財富在一夕之間被蒸發掉,海嘯之後大家都變窮了。許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在海嘯中被擊沉。然而,還有更多的人無家可歸,因為原本的房子,已不再屬於他們的了。無庸置疑,在海嘯的衝擊之後,財富的確重新分配,結果卻是讓原本不幸和貧苦的人們,更加的弱勢,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而他們本身又無力改善。他們急待週遭的人,看見他們的需要,並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助他們一臂之力,讓他們的生活得以繼續運作下去。
從古至今只要是人類社會,就會有許多的人,因著經濟、疾病或意外等、、其它不同的因素,導致他們的生活,和人生的發展、甚至是他們的人際關係受到很大的影嚮。他們的人生陷入困境,就像主耶穌在猶太人會堂遇見,有一隻手枯乾的人一樣,所謂的猶太人會堂,它的功能就好比我們基督教的教堂,是敬拜神和教導神子民明白信仰的場所。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這個病人的名字和他罹病的經過,以及他在此之前有無接受過其它的治療。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人生已陷入困境之中,枯乾的手,意謂著他的人生將比正常的人更辛苦,他只剩下一隻能用的手,沒有辦法和其它雙手正常的人,在事業或工作上競爭,結果就是他的經濟收入也會大不如前,而更糟的狀況是,他有可能因此無法繼續從事原來的事業,因為,他的位子很容易就會被其它人給取代。再者,若是他是一個受僱於人的員工,那他的處境,就會令人更加擔心。而連帶會受到影嚮陷入困境的還不止於此,就連他的婚姻和他的家庭,勢必將無一倖俛和例外,除了這些之外,枯乾的手帶給他的痛苦還有內心層面的部份,他的痛苦和煎熬實在是無以言諭。
期待能夠早日康復,更期待有人看見他的需要和無助,並進一步向他伸出溫暖的手,協助他改善,他所面臨且令他無力改善的困境,是這個枯乾了一隻手的猶太人,此時的心聲,因為枯乾的手,造成他的日常生活很多的不方便,但他的心聲和呼求又有誰願意回應呢?他不知道,為何自己會罹患這種病,是因他所犯的罪呢?還是他的祖先所犯的罪?此時的他沒有答案,但是其它人的閒言閒語,對他而言,就好比是在傷口上灑塩,足以令他疼痛哀嚎不已。為了醫治日漸枯乾的手,想必他已經竭盡所能的遍訪名醫,也做過許多的努力,但直到耶穌與他相遇的這一刻為止,他的一隻手仍然是枯乾的,他先前的努力和心血,仍無力改善他的困境。此時的他,似乎只能默默的接受這個事實和結果,但他並沒有因此離開神,也沒有埋怨神,他安靜的來到神的面前,敬拜神,也向神呈現他的心意和祈求。他發自內心無助的禱告,神已經聽見了,神也看見了他的需要。神也在耶穌基督裡面採取了行動,看似偶然的巧遇,卻是出於主耶穌的旨意,和主耶穌極大的憐憫,主耶穌瞭解在祂面前這個人的感受,祂也定意要醫治他的病痛,幫助他解決這個困擾他已久且無力改善的疾病。好叫這個人不再為枯手病所苦,得以繼續他先前被枯手病中斷的人生。再者,也藉著這個人的枯手病被醫治的事實,彰顯了祂的權柄和能力,是在疾病之上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第二點:出於愛心
小點a:搶救生命
小點b:努力行善
段落經文:
V11-12:耶穌回答:「你們當中有哪一個,他僅有的一隻羊在安息跌進坑裡,會不把羊抓住拉上來呢?12人比羊貴重得多了!所以,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
經文詮釋:
我們的國家社會以及整體經濟,在雙卡風暴以及經融海嘯之後,可以用「滿目瘡痍」四個字來形容。再加上我們的社會朝M型化的趨勢前進之下,貧窮的人變多,但有更多的人日子變的更難過了。許多的家庭也因為全球不景氣的緣故,收入大幅的減少,甚至中斷。這一波波的衝擊,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讓我們的國家社會付出了非常大的成本。身為國家社會的一份子,上帝要我們出於愛心,去搶救生命,並努力行善,成為照亮黑暗的蠟燭,讓週遭的人感受到上帝的愛和關懷。
出於愛心向週遭的人伸出溫暖的手,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去幫助他們,就是搶救生命的開始,或許我們無法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或危機,但我們所擺上的這一切,將會在危機之中為他們帶來支持和希望,也才不會任由危機吞吃他們的生命。主耶穌珍惜生命,就連牲畜的生命,祂都愛護,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祂珍貴的創造,祂是創造生命的主宰,祂看重生命勝過猶太教的宗教導師,也就是所謂的拉比在信仰上訂定的規條。而這些規條被集結成冊名叫米示拏,米示拏是猶太人在信仰生活上很重要的指導手冊。按米示拏的規條看來,這個前來會堂聚會,一隻手枯乾的人,他所表現出來的病徵是痳痺無知覺,但沒有生命的危險,若按米示拏的規定看來,如果一個人有生命的危險,在安息日那天救治他是合法的,但若是沒有立即死亡的危險,那他就應該要等到安息日過了之後再來進行或接受醫治。法利賽人馬上針對這件事向耶穌提出質問,但實際上他們是在挑戰耶穌,並等著要控告耶穌,也就是要修理耶穌。至於,可否在安息日治病,耶穌並沒有立即的回答,但根據法利賽人的律法,答案只能也只有一個,就是不行治病。然而,對熱愛靈魂和搶救生命的耶穌而言,答案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可以治病。耶穌回答:你們當中有哪一個,他僅有的一隻羊在安息跌進坑裡,會不把羊抓住拉上來呢?耶穌這次的回答,既不直接強調自己的權柄,也不引用舊約的例子,只是指出了他們行為的反覆無常,對醫治一個病人他們百般阻撓,但為了拯救自己的財產,他們卻可以不顧一切。他們看重自己的財產,耶穌卻看重每一個生命,耶穌要從危險的狀態中將生命搶救出來。
伸出溫暖的手,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卻不是每一個人,能夠作的到的,許多人助人的動機,並不單純,有的人是帶著利己和炫耀,又或者是為了不被良心譴責的心態。但唯有出於愛心,而努力行善,讓被幫助的人得著益處,同時也讓神的名得著榮耀。這才是神子民應該要有的助人觀,而這正是主耶穌,在面對來自法利賽人的質疑和挑戰所揭示出來的。主耶穌說:「人比羊貴重得多了!所以,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在主耶穌的眼中,只要是出於愛心而努力行善,為了幫助人或羊脫離危險或困境,那是許可的。既然,他們沒反駁,耶穌指證他們在安息日將陷在坑中的羊,從危險之地救起來,那對按著上帝形像被造,因而比羊貴重的人而言,也就更應該要如此行,但是他們卻表裡不一。這位站在他們面前患枯手病的猶太人,並不是外族人,乃是他們的骨肉同胞。從頭到尾,他都是沉默,他沒有為自己發過言,對法利賽人而言或許這個人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甚至比不上,他們個人家裡所養的羊。很有可能,這個人並沒有什麼顯赫的社會地位或宗教影嚮力。但對耶穌來說,越是弱勢的人,就越是神子民應該要出於愛,努力行善協助的對象,他們也是最常被人們給忽略的一群,他們也往往比其它人更缺乏資源,也比較不懂得為自己爭取福利,他們實在需要有人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第三點:採取行動
小點a:付上代價
小點b:不求回報
段落經文:
V13-14:於是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就復原了,好像另一隻手一樣。14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對付耶穌,好殺掉他。
經文詮釋:
經濟蕭條的社會,在沒有被鎂光燈探照到的角落,有許多無助的家庭和個人,搖搖欲墜,他們過著很辛苦的生活,生活的重擔,債務的壓力,常常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為了生活,每天只有疲於奔命,他們需要有一個可以讓他們喘息的地方,也需要朋友和支持團體的陪伴和協助,他們更需要週遭的人們,能夠在他們孤單無助的時候,採取行動,付上代價且不求回報的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因為他們除了感恩的微笑之外,實在沒有其它東西可以回饋。
愛若不能感動人,向週遭有需要的人,採取行動,付上代價伸出溫暖的手,去幫助人們。那樣的愛,是虛假和沒有任何意義,更不能為週遭的人們帶來益處。真正的愛卻不是這樣,因為真愛會驅策著人,為了對方的益處,而採取行動,心甘情願的付上代價。誠如主耶穌所作的一般,雖然在祂的面前,有一個被枯手病所苦,需要祂在安息日立即採取行動和付上代價去醫治,好叫他能夠得著安息而不再為枯手病所苦,但同時在場的還有其它對祂極不友善的法利賽人,在等著抓祂的小辮子,好控告祂侵犯了拉比們對安息日所作的詮釋。來自法利賽人的敵視和殺害是耶穌為了醫治枯手病人所需面對的,這些法利賽人自詡為猶太教信仰的捍衛者,他們認為除掉耶穌,就是在為上帝大發熱心,其實殺害耶穌,是他們為了鞏固猶太教的既得利益而有的陰謀,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聽了耶穌的教導之後,不再跟隨他們,而是跟隨耶穌。耶穌祂為了救人所付上的代價,就是祂的性命。雖然耶穌祂明知,祂最終所需付上的代價,就是祂的性命。雖然十字架的陰影,此時,已漸漸要籠罩著祂。但祂仍不畏懼,祂勇敢的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就復原了,好像另一隻手一樣。因著耶穌願意付上代價,即使祂所需付上的代價是祂寶貴的性命,伴隨著耶穌採取醫治的行動而來的祝福,是這個枯手病的病人經歷了耶穌的醫治大能,但是,醫治如何臨到那人的身上呢?耶穌並沒有借助其它工具,耶穌也沒有接觸到患部,顯而易見的是因著這個人,對耶穌的信心和順服,而他對耶穌的信心和順服,表現在他對耶穌的命令和吩咐的態度和回應上面,他毫不遲疑的,當下立即按著耶穌的命令和吩咐而行,當他把手一伸,醫治的神蹟,就臨到了他的身上。
雪中送炭,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善行和義舉,也溫暖了我們的社會,和許多人的心,同時也讓獲得幫助的人們,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為那些弱勢的人們,採取必要且不求回報的行動,不求回報的精神,也是主耶穌為我們立下的助人榜樣。因著祂內心極大的愛和憐憫,祂願意對患枯手病的患者伸出援手,幫助他恢復健康。祂並不求回報,固然祂必須會為所採取的醫治行動,而觸犯了拉比們對安息日所訂定的規定,甚至為了助人而付上極大的代價,就是祂那無罪的生命,但是祂願意。雖然,我們並不知道為何這個被治癒的枯手病患者,從頭到末了,都保持緘默,既未向耶穌道謝,也沒有作任何的表示。這些都是耶穌可預先知道的,祂明明知道這個病人在痊癒之後對祂的態度。但耶穌並沒有因此就拒絕幫助他,耶穌也沒有對這個被祂醫治的患者提出任何的要求,而這也正突顯出耶穌的偉大。然而,學習向對他伸出援手的耶穌說謝謝,是這個人以及所有蒙祂救贖的罪人應該要有的禮貎。

思想概念:

例證引用:

信息勸勉:




結論:
1、信息概念的重述強調。
2、回應行動方案的提出。
3、針對意志立即性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