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07, 2008

眼光

題目:眼光
經文: 馬太福音9:27-31
27 耶穌離開那裡的時候,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可憐 我們吧!”
28 耶穌進了房子,他們來到他那裡。耶穌問他們:“你們信我能作這些事嗎?”他們回答:“主啊,我們信。”
29 於是耶穌摸他們的眼睛,說:“照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就吧。”
30 他們的眼睛就看見了。耶穌嚴嚴地囑咐他們:“千萬不可讓人知道。”
31 他們卻出去,把他所作的事傳遍了那一帶。
日期:20081207
前言:
引起興趣:
商業周刊 第1097期 2008-12-01 刋登一篇專訪,它的標語寫著中年失業的經理,在人力網站發現創業商機,這位失業的經理名叫顏金條,四十多歲以前,他是營建業的高階主管,失業後的他,沒有熱門科技、金融產業資歷,失業後的顏金條,他每月盯著人力銀行網站,發現主管司機的職缺,扣除重複登錄,一個月竟有高達逾百筆的需求。念頭一轉,顏金條決定成立公司,因著他獨特的眼光,他只專營高階主管司機的派遣業務,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去年他年營收逾億。顏先生的眼光的確很獨到,在一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為自己開創出事業的一片天,這是一則激勵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培養獨到的眼光。
本文:
第一點:基於事實
小點a:敏銳觀察
小點b:理性分析
段落經文:
V27:耶穌離開那裡的時候,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
經文詮釋:
眼光代表人們對人、事、物的獨特見解和看法,正確的眼光,能夠為人帶來作正確判斷和獲益的基礎,反之,則會為人們帶來錯誤的決定和損失,眼光的正確與否,和我們個人的人生發展包含升學、就業、婚姻、、、甚至是來世靈魂的狀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擁有正確的眼光,令人湵慕,但它卻是可以透過練習而得的,這樣的練習就是要培養個人的眼光基於事實,然後敏銳觀察和理性分析。
擁有正確和獨到眼光的人們,通常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比其它人更注重事實的基本面,勤下功夫,發掘和敏銳觀察所獲得的事實,然後基於事實展露他們的眼光。誠如聖經所提到的兩個瞎子,聖經說當耶穌離開那裡的時候,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若從最接近這段經文的上文看來,這件事情的時間點很可能是發生在,主耶穌將管會堂的女兒給救活之後,而聖經提到這兩個瞎子是當耶穌離開那裡的時候跟著耶穌,雖然,聖經並沒告訴我們,這兩個瞎子是在什麼時候來到會堂主管的家,但有很大的可能,他們是在聽見有關耶穌將管會堂主管已死的女兒救活的消息之後,和眾人一起前來看這件令他們稱奇的神蹟奇事。因為在以色列地,從來沒有聽過有人能行這麼大的神蹟,可以將已死的人給救活起來。耶穌能夠使死人復活的神蹟和事實,傳遍了那一帶地方。這件事實卻讓群眾中的這兩個瞎子敏銳觀察出,耶穌既然可以使死人復活,那對耶穌而言,治癒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得見光明,相對而言,應該是件比較容易逹成的事情才是,他們對耶穌的眼光是正確的,因為那是基於事實敏銳觀察而有的。
每一個人都期待自己能夠擁有精準的眼光,但令人期待的眼光,則往往與人們的理性分析能力成正比,而理性分析的前提則是基於事實,誠如這兩個跟著耶穌的瞎子,他們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他們為何會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在當時候,這是一個專屬代名詞,它並不是用來泛指一般以色列人,雖然以色列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宣稱他們是大衛王的子孫,但大衛的子孫是指,神應許要坐大衛王寶座直到永永遠遠的那位,並且祂同時還會拯救以色列和全人類脫離罪惡和死亡,祂是彌賽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兩個眼瞎的瞎子,為何能夠有此眼光,得以看出同行的眾人包含其它的明眼人所看不出的真理,看出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這實在是足以令同行的其它明眼人驚訝的一件事,但是聖經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兩個瞎子有獲得從神來的特別啟示或任何光照,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們基於耶穌將會堂主管的女兒救活的事實,瞎子們察覺到若不是彌賽亞,又有何人能行這樣大的神蹟,使死人復活呢?既然耶穌能行這樣大的神蹟,那耶穌一定就是彌賽亞,雖然現場很熱鬧,蜂湧而來看神蹟的群眾越來越多,情緒也越來越高亢,無庸置疑,其中充滿了驚訝和感恩。但在喧嘩和熱鬧的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值得眾人和全人類認識的真理,那就是耶穌的身份,經由瞎子的理性分析與歸納耶穌的所言和所行,他們獲得一個有關耶穌身份的結論,並將它在眾人之中大聲的給揭露出來,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也是救贖全人類的救世主,同時,他們也在這個基礎上請求耶穌的憐憫。

第二點:正確信心
小點a:超越思想
小點b:全然交托
段落經文:
28 耶穌進了房子,他們來到他那裡。耶穌問他們:“你們信我能作這些事嗎?”他們回答:“主啊,我們信。”
29 於是耶穌摸他們的眼睛,說:“照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就吧。”
經文詮釋:
正確的眼光是上帝賜給人的恩典,它會幫助人們看出事物的真正價值,提升人們對人、事、物的判斷,它會引導人們在不明朗的局勢中所當行的方向,並可提供人們作抉擇時所需的勇氣,和承擔隨之而來的壓力的極限,特別是當其它的人們,或跟隨者還未看見相同的看見時,正確的眼光,會為擁有它的人帶來正確的信心,然而這樣的信心,在本質上應該是超越思想和全然交托的。
有價值的眼光必須建構在事實,而不是虛擬的情境之上,眼光就是用超越思想的正確信心去眺望和承接所看見的,直到所看見的全然實現。誠如聖經所說的這兩個瞎子,當耶穌進了房子,他們來到他那裡。耶穌問他們:你們信我能作這些事嗎?他們回答:主啊!我們信。從主耶穌和這兩個瞎眼的人的對話內容,我們可以得知,他們都對耶穌有正確的信心,因此,當耶穌問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異口同聲且堅定地說,主啊!我們信。他們相信耶穌能夠醫治他們的眼睛,到這個時刻為止,他們聽過許多有關耶穌所行的醫治神蹟。就在剛剛,耶穌才將會堂主管的女兒醫活過來,無庸置疑,在他們的思想裡面,耶穌能夠醫治任何的疾病。但是,直到如今,耶穌尚未開始醫治他們的眼睛,而且耶穌也不一定要醫治他們,就算耶穌肯,可是,,,他們還是無法明白其中的醫治機轉為何。但是他們卻對耶穌有堅定且正確的信心,所以他們可以說,主啊!我們信。他們對耶穌的正確信心,並不是出於神話或迷信,而是建基於在耶穌的身上和祂所說過的話語以及祂所行過的事蹟之上。雖然他們才正開始要認識耶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耶穌的信心,卻成熟到足以幫助他們超越思想和目前所處的狀態去相信耶穌。
因著成熟的眼光而有的正確信心,將會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為人帶來全然交托的心態,並鼓勵人們在遭遇困難或挫折時,能夠繼續持守他們比別人先看見的美好境界,盡上當盡的努力和代價,迎向他們所期待的成真,誠如這兩個對耶穌有正確信心的瞎子,在他們表明他們對耶穌的信心之後,他們帶著全然交托的心,等待耶穌能夠醫治他們的眼睛,按人的常理而言,他們在等候被醫治的過程中,應該是會焦躁和迫不急待的,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來指揮耶穌該如何進行醫治的工作,此時,他們唯一能作的就是將希望,全然交托給耶穌,而他們所期待的醫治就在耶穌的行動和話語之後臨到他們的身上。聖經說:於是耶穌摸他們的眼睛,說:“照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就吧。”耶穌的醫治,並不需要藉由身體的碰觸才能夠臨到,但是透過觸摸他們的眼睛,有極大的可能是為要讓這兩個瞎子可以感受到耶穌對他們的愛和接納。再者,對這兩個人而言,耶穌的觸摸,讓他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確認出,是耶穌醫治了他們,而不是巧合,更不是其它人醫治了他們。耶穌並沒有必要醫治這兩個瞎子,,也不是因為這兩個瞎子比其它人更可憐,或者他們有什麼特別的貢獻,因此值得耶穌醫治他們,耶穌之所以醫治這兩個人的眼睛,完全是出自耶穌的恩典和憐憫,以及按著祂為這兩個人在萬世以先所訂定的計劃,再加上他們兩位對耶穌的那份正確信心而有的,他們對耶穌的信心,表現在將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眼睛需要得醫治的這項需要全然交托在耶穌的身上。因此當耶穌說:照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就吧,他們所期待的醫治就臨到他們的身上。

第三點:迎向祝福
小點a:美夢成真
小點b:分享恩典
段落經文:
30 他們的眼睛就看見了。耶穌嚴嚴地囑咐他們:“千萬不可讓人知道。”
31 他們卻出去,把他所作的事傳遍了那一帶。
經文詮釋:
眼光讓人預先看見人或事未來可能的結果及發展,並作好可能的因應,雖然有時結果與發展不必然會和眼光所預見的一般。但在一定的範圍內,眼光的確可以為人帶來具有某種程度價值的看見,但精準的眼光並不能取代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無法讓所期待的看見自動實現,卻可以激勵人把握當下,努力付出任何當付的代價迎向祝福,直到美夢成真和分享恩典。
不同的眼光,帶給人不同距離和程度的看見,有的人只看的到眼前,但有的人則是看的比較遠,不論是現在或未來,唯有從神而來的眼光,才能幫助人看的到人的靈魂以及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在永恆裡的真正價值,並且引導人迎向祝福直到美夢成真,誠如這兩個來尋求耶穌醫治的瞎子,經過耶穌的醫治之後,聖經說他們的眼睛就看見了,這個結果對他們而言,真的是美夢成真,更是他們聽見耶穌以來日夜想要迎向的祝福,因著美夢成真,他們的世界變亮了,他們不再需要繼續在黑暗的狀態中,跌跌撞撞的摸索過餘生,這一刻,我們不知道他們等待了有多久,更不知道他們心中懷抱這個夢想的日子有多長,但對美夢成真的期待,則支持著他們一路走到現在,這時刻終於被他們給盼到了。對他們兩個而言,耶穌治癒了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夠看見,真是他們有生以來最大的祝福,但耶穌要賜給他們的祝福卻不是僅止於此而已,耶穌所要賜給他們的祝福是遠勝於眼睛被治癒的祝福。
不同的眼光,為人帶來不同的看見,唯有從神來的眼光,能夠幫助人們正確的評估目前的光景,包含身體和靈魂真正的需要,然後進一步尋求神的幫助,在神的幫助之下,迎向神所命定的祝福並在得著祝福之後分享恩典,好叫更多的人能夠同得益處。誠如這兩個眼睛被耶穌治癒的人,他們不再是看不見的瞎子了,他們和其它正常人一樣,擁有正常的視力,可以看見週遭的一切,和他們最期待和渴望看見的人和物以及美麗的世界,包括剛剛行醫治神蹟醫治他們的耶穌。這一連串的祝福臨到他們的身上,讓這兩位重見光明的人感動不已,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耶穌的感謝,他們想要為耶穌作一點事,就是將耶穌在他們身上所行的醫治神蹟給見證出來,好藉此表逹出他們的感恩,同時順便向週遭的人們分享恩典,好叫更多有需要被醫治的人們,能夠來尋求耶穌的醫治,並得著痊癒,但是耶穌卻嚴嚴地囑咐他們:“千萬不可讓人知道。”為何耶穌會如此高規格的禁止這兩個人向人們傳遞耶穌為他們作的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耶穌知道祂道成肉身來到這個被罪惡控制的世界,祂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的工作,用祂無罪的生命替世人代償所欠的罪債和刑罰,好將犯了罪且又無力自救的罪人從罪人原本當去的硫磺火湖中給拯救出來,因著耶穌的犧牲和代償,罪人只要願意接受耶穌替他代償,那罪人非但就不需要在痛苦的硫磺火湖中慢慢償還,還能夠進入上帝為世人所預備的天堂,在那裡享受上帝所預備的永遠福樂。耶穌期待人們能夠這個角度來認識並接受祂所成就救恩,並分享得著救恩的喜悅,而不是從身體能夠得醫治的角度來尋求祂,因為靈魂得著從耶穌而來的救贖和救恩,乃是比必有一死的身體得著醫治還更重要。

星期四, 12月 04, 2008

偉大的父親

題目:偉大的父親
經文: 馬太福音9:18-19,23-26
18、耶穌對他們說話的時候,有一位會堂的主管來跪在他面前,說:「我的女兒剛死了,但請你來按手在她身上,她必活過來。」
19、於是耶穌和門徒起來跟著他去了。
23、耶穌進了那主管的家,看見有吹笛的人和喧嘩的群眾。
24、就說:「出去!這女孩不是死了,只是睡了。」他們就嘲笑他。
25、耶穌趕走眾人之後,進去拉著女孩的手,那女孩就起來了。
26、這消息傳遍了那一帶。

前言:
台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前幾天逝世,他留下兩兆的事業給他們的兒女們,這樣龐大的遺產,的確令人稱湵。雖然,我們不見得能夠留給我們的子女如此龐大的財產,但是我們卻一樣成為兒女們心目中偉大的父親,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方面來學習成為一個偉大的父親。

本文:
第一點:犧牲自己
小點a:全然擺上
小點b:毫無保留
段落經文:
18、耶穌對他們說話的時候,有一位會堂的主管來跪在他面前,說:「我的女兒剛死了,但請你來按手在她身上,她必活過來。」
19、於是耶穌和門徒起來跟著他去了。
經文詮釋:
  父親是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巨人,在孩子們的心中,父親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父親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父親更是家庭及孩子的守護者以及供應者,為了愛孩子,和滿足孩子的需要,父親最常作的選擇就是犧牲自己,全然擺上且毫無保留,只為了要給孩子更多。
兒女永遠是父親心之所繫,和心中所思念的人,不論兒女的年紀有多大,就算兒女已長大成人,甚至年老髮白,在父親的眼中,他的兒女永遠都是他的孩子,並且父親對兒女的愛和包容,不會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有絲毫的減損,改變的只是表逹愛的方式,為了兒女,父親們共同的選擇就是心甘情願的犧牲自己並全然擺上,誠如聖經所提到的這位父親,他是一位猶太會堂的主管,他來跪在耶穌的面前,他對耶穌說:「我的女兒剛死了,但請你來按手在她身上,她必活過來。」這位來到耶穌面前的父親,是一位剛遭喪女之痛的父親,他的女兒剛死,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這位父親有幾個女兒,以及有關他家庭的更進一步狀況,但有很大的可能,剛死的女兒是他的獨生女,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這位父親他內心的悲痛和他所遭受到的打擊將是何等的大,又有何人能夠安慰他呢?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父親心中永遠也最大的痛,身為父親的他,好不容易才將他的女兒拉拔到這麼大,透過聖經其它處的資料,我們得知,他的女兒已經十二歲大了,過去的十二年,父親和母親犧牲自己的享受、金錢、時間、精神、睡眠、、等等,省吃儉用為的就是要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給他們的孩子,父母為孩子所作的犧牲,以及毫無保留的程度往往是超過兒女們所能瞭解的,甚至有時還常常被兒女誤解。
打從兒女呱呱墜地開始,父親對兒女的愛,總是不間斷,有時透過言語的傳逹,但有更多的時候則是透過行動,向他的兒女們展現出來,不論兒女感受到多少來自父親的愛,然而父親對兒女的愛,總是驅使著父親犧牲自己且毫無保留的為兒女付出,誠如這個父親,他清楚的知道,他的女兒剛死了,同時,他也知道在死亡的面前,他沒有任何的能力和權柄,可以命令死亡釋放他的女兒,他非常的無奈和悲憤,但他顯然非常清楚耶穌可以救他的女兒,他知道耶穌有絕對的權柄和能力可以將他的女兒從死裡面救活過來。當下,他唯一能夠再為他的女兒作的事情,就是在第一時間來到耶穌的面前,他毫無保留自己的尊嚴,雙腿一屈,跪在耶穌的跟前,向耶穌提出他內心最深也最誠摯的請求,這一連串的動作,是他能夠為他的女兒作的最後犧牲,一個滿懷悲痛又無助的父親,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為了他的女兒,他無視旁人的目光,更不怕他人的指指點點,他跪著請求耶穌協助他的女兒「來按手在她身上,她必活過來。」這是父親的心願,從他祈求的內容看來,他堅定地相信只要耶穌肯來按手在他女兒身上,他的女兒,就必活過來。他對耶穌的信心如此堅定,顯然他對耶穌的所言所行,以及耶穌所行的醫治神蹟,和所作過的事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也有正確的認識,而這一切正是他對耶穌之所以能夠有堅定信心的基礎,更是他更深的經歷耶穌大能的起點。

第二點:默默付出
小點a:不計代價
小點b:不求回報
段落經文:
V19:於是耶穌和門徒起來跟著他去了。
經文詮釋:
  孩子不可能獨自存活在這個世界上,若沒有來自父母或其它的協助,孩子的生命會隨時結束,因為孩子無法供應自己的需要,更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好叫他得以避免來自環境的危險。在正常的狀況之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有許多人的參與和付出,孩子也在與人互動的經驗中,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若將這些從他人而來的幫助記錄起來,將是一篇篇的故事。無可厚非父母親對孩子的影嚮和貢獻是最多的,為了孩子父親往往默默付出他可以為孩子付出的部份,而且是不計代價和不求回報的付出。
父親對孩子的心願,就是希望他的孩子有夠有更好的發展,為了要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資源,父親默默付出而且不計代價,誠如聖經所提到的這位父親,他來尋求耶穌的幫助,並不是因為受他的女兒所託而有的行動,而是因為父親看見他的女兒的需要而有的行動,為了孩子他默默的付出和行動,他的動力,乃是源自於他愛女兒的心而有的,他不計代價的來找耶穌,對身為猶太教會堂主管的他而言,這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不尋常的事,為此行動,他可能需要付上的代價是,來自猶太教的祭司,文士和拉比們對他的批評和攻擊,因為這些宗教領袖和代表人物,並不認同耶穌,也不接受耶穌的教導,對他們而言,耶穌是一個沒有受過猶太教正式拉比養成教育的人,但令他們難堪的是耶穌的教導和他對聖經的詮釋卻比他們更有權威,再加上耶穌不僅能夠傳道,還能夠行出只有上帝同在,才能有的神蹟奇事,例如醫病、趕鬼、叫死人復活、、。耶穌的群眾魅力,更是任何一個文士和拉比,無法出其左右的,對他們而言,耶穌是一個具有很大威脅的人物,尋求耶穌的幫助,是會令這些人不悅甚至激恕和這些人排擠,以致失去他在猶太教的宗教地位和社交關係,但這一切的代價都不能阻擋這個愛女心切的父親。
父親對孩子的付出,並不是建立在對價的關係上面,更不是為了想要從孩子的身上獲得些什麼利益,,父親默默的為孩子付出,完全是出於父親的天性,父親驅使著父親為了兒女默默付出且不求回報,誠如這個小女孩的父親,在整個事件的開始到結束,都沒有要求他的女兒回報他,反倒是聖經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可憐又傷心的父親,情詞迫切的跪在耶穌的跟前,為他的孩子生命能夠延續,誠心的祈求耶穌的憐憫,父親的愛和發自內心的祈求,感動了耶穌基督憐憫的心,並激發著耶穌採取了行動,聖經說:「於是耶穌和門徒起來跟著他去了。」耶穌基督的行動固然是按著祂對小女孩生命的旨意而有的,但同時也是耶穌為了嘉許小女孩的父親以及父親對祂的信心,父親為了救孩子而默默付出且不求回報的行動。至此,終於得著了耶穌的回應,耶穌的回應是父親內心得安慰的開始,父親內心非常的清楚,只要耶穌肯和他同去,他的女兒,就一定可以活過來。


第三點:成全兒女
小點a:含莘茹苦
小點b:無怨無悔
段落經文:
23、耶穌進了那主管的家,看見有吹笛的人和喧嘩的群眾。
24、就說:「出去!這女孩不是死了,只是睡了。」他們就嘲笑他。
25、耶穌趕走眾人之後,進去拉著女孩的手,那女孩就起來了。
26、這消息傳遍了那一帶。
經文詮釋:
  兒女的發展是每一個為人父母最為關切的,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有的父母會極盡所能的為孩子安排,任何有助於成長和學習的機會,為了栽培和成全兒女,父母常常不分日夜辛勞的超時工作,只為了要替孩子預備所需要的資源,父母含莘茹苦無怨無悔的為孩子付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他們的兒女有更美好的前途和更順利的人生。
兒女的成長和人生的發展,與父母的參與、幫助和付出,有著極大的關係,盡職的父母親,會成為他們的兒女們一生的祝福和貴人,透過父母的人生閱歷和智慧的整合,父母會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成全兒女,但這個過程卻是非常漫長和艱辛的,為了幫助學習知識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父母用盡思,更多的時候父母必須忍痛,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學習負責任,因為孩子終究要透過經驗來學會負責任以及其它品格,不論是好的經驗或者是不好的經驗,都有可學習和警愓之處,而這正是孩子邁向成熟的路徑。為了幫助孩子成熟並足以迎向人生不同階斷的挑戰,父母必須按著孩子的年齡來為孩子建立規範和界線,並堅持執行。但父母的含莘茹苦,往往遠遠的超過兒女們的心智所能認知的程度,誠如聖經所提到的這個小女孩的父親,他和許許多多的父親一樣,他是一位愛護兒女,更是一位願意含莘茹苦養育和成全兒女的父親,他的心願就是用他的辛苦,打造他的女兒的幸福未來。但是他的女兒,卻被突然臨到的死亡給強橫的奪走,父親的心碎了。父親不在乎他過去如何的含莘茹苦,當下,他只能仰望耶穌來救他的女兒。聖經說:「耶穌進了那主管的家,看見有吹笛的人和喧嘩的群眾。就說:『出去!這女孩不是死了,只是睡了。』他們就嘲笑他。」耶穌趕走眾人之後,進去拉著女孩的手,那女孩就起來了。這消息傳遍了那一帶。透過聖經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喪葬的相關儀式已經開始進行了,因為現場有吹笛的人和喧嘩的群眾聚集,或許他們想要透過吹笛等方法和儀式,來幫助小女孩。但從眾人聽見耶穌說:這女孩不是死了,只是睡了。眾人用嘲笑來回應耶穌看來,顯然眾人認定小女孩已經死了,但耶穌卻不作這樣的認定,眾人因而認定耶穌對死亡的認定出了問題,但是當耶穌伸手拉小女孩的手的同時,神蹟發生,小女孩活過來了,顯明小女孩從死亡的狀態中被耶穌給拉出來了。
  兒女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為了要讓兒女的未來能夠更有競 爭力,和更好的發展,父母總是儘可能在養育和教育兒女的過程中,留意兒女的各項發展,並無怨無悔的成全兒女,只要兒女的人生能夠幸福和順利,父母的付出雖多,但內心卻會感到非常甘價和有價值。誠如聖經所提到的這位小女孩的父親,他為了要救他的女兒,他無怨無悔的付出,任何他在這個世界上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財富、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等,都在所不惜,這位父親的付出,在主耶穌的憐憫之下,都化為成全他女兒的祝福,聖經告訴我們,小女孩起來了,短短幾個字,卻描述出小女孩父親此時此刻,內心最大的渴望和期盼。聖經接著告訴我們,這消息傳遍了那一帶。卻沒告訴我們小女孩後來有無向她辛苦的父親致謝和感恩,也沒告訴我們父親對此的反應如何,但這更突顯出,父親成全兒女是何等的無怨無悔和偉大,不論女兒有沒有又或用什麼樣的方式向父親表逹感恩和感謝,都不影嚮父親在往後的日子,繼續對女兒無怨無悔的付出,但懂得保握機會向父母致謝,則是兒女討神喜悅的表現和反應。這樣無怨無悔的愛,令人感動,而這正是天父對每一個人的付出,雖然還有許多的兒女,還未認識祂,或向祂說謝謝。

結論: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位父親,雖然,我們的父親不見得能夠給我們龐大的財產。但是,我們的父親願意;1犧牲自己,全然擺上,毫無保留。2默默付出 ,不計代價,不求回報。3、成全兒女,含辛茹苦,無怨無悔。
我們所擁有的父親就是一位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