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28, 2008

你也可以為主賺更多

證道題目:你也可以為主賺更多
經文:太25:14~30 
美國加洲有一間賣花旗蔘的太子行公司,創辦人楊應瑞先生,不但在商場上成功,他也在宣教上努力,在專訪中他分享他之所以會創業是因為家裡的經濟有需要,但他並沒想到他會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對做生意沒信心,因為統計數字顯示,在美國創業前三年有70%是失敗的,所以一開始他是踏著戰競的心情上路的,但是特別的是,他與神立了一個約,與神有一個不成文的合同,他願尊神為大,以神做他的老闆,所以他的公司取名作太子行,剛開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作,只有靠主一步一步走,主越祝福他,他就為主作越多的事。各位弟兄姊妹,                  
本文:
第一點:正確的認知
小點a:領受任務
小點b:領受能力
※段落經文:14~15:天國又像一個人要出外遠行,就叫自己的僕人來,把產業交給他們。15他按照各人的才幹,一個給三萬銀幣,一個給一萬二千銀幣,一個給六千銀幣,然後就遠行去了。
※經文詮釋:

我們可以為主耶穌賺更多,這是天國的法則,因為主耶穌樂意使用我們,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賺取的一切,來推動天國的事工,並用來擴展天國的版圖,天國之王我們的主耶穌,願意使用我們,遠勝過使用比我們更有能力的天使。對許多的人而言,或許這是令他們感到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雖然我們人軟弱和無能,但是上帝愛我們,樂意與我們同工,好叫我們經歷祂的豐盛與信實。雖然我們各人從主領受的任務不同,但領受任務的同時也必領受主所賜下的能力,當我們具備此一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夠開始為主所用,並在這個世界上賺取,主要我們賺取的。
主耶穌看重我們每一個屬祂的子民,主耶穌期待我們正確的認知到,我們是天國的大使,我們每一個都可以對天國有貢獻的,天國之王耶穌基督信任我們,祂賜給我們每一個信徒特別的權利、任務、和機會來服事祂,聖經說:「天國又像一個人要出外遠行,就叫自己的僕人來,把產業交給他們」主耶穌在此清楚的教導我們,在天國裡,我們的身份既是天國之王的子民,同時也都是服事天國之王耶穌基督的僕人,在天國之王的眼中,並沒有所謂的大僕人小僕人之分。既然都是僕人,那就毫無疑問地都要聽從天國之王,主耶穌基督的命令和差遣,供祂使用,完成祂所交付的任務,同時,主耶穌要我們正確的認知到,祂已經以天國之王的身份交付特定的任務給所有的信徒們,包括你我,要我們完成它。聖經說,在天國之王出國前,祂:「就叫自己的僕人來,把產業交給他們」好叫祂不在的這段期間,祂的家業能夠獲得最好的照顧,並繼續成長,直到祂回來的日子,這是主要我們每一個僕人共同領受的任務。
當我們願意領受任務的同時,我們也從主領受了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源,主耶穌希望我們能夠正確的認知到這一點,祂會賜下資源給我們,好叫我們得以完成祂所交付的任務,因為主知道我們的軟弱和缺乏,若沒有祂的資源供應,我們斷不可能,靠自己去成就祂要我們完成的任務,聖經說:「他按照各人的才幹,一個給三萬銀幣,一個給一萬二千銀幣,一個給六千銀幣,然後就遠行去了。」顯明一個真理,那就是主一定會提供資源給祂的僕人,好讓祂的僕人得以完成祂所交付的任務。至於資源的多寡則視僕人的才幹而定,才幹不同領受的資源也不同,這是主對祂的僕人們的恩典,顯明主所賜的是祂的僕人所能承載的,讓每一個僕人都有足夠的資源去服事去完成所領受的任務。
阿利是一個從小在英國孤兒院長大的孤兒,他已經三十多歲了,卻只是公司一個小小的基層員工,看來成功似乎與他絕緣了。有一天,他的同事帶來了一本雜誌,興奮地對他說道:「阿利啊!告訴你一個天大的消息!雜誌報導,拿破崙的孫子流落到英國,你的特徵與描述的內容簡直是一模一樣,矮小的身材,帶著法國腔的英語、左手臂還有特殊的胎記,根本就是在講你嘛!經過同事這一番說詞,阿利相信自己的確是拿破崙的孫子。從此,他對自己的看法完全改觀。以前他總為矮小的身材感到自卑,如今卻十分有自信地說:「矮小有甚麼關係,當年我的爺爺雖然身材矮小,卻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元帥。」阿利總認為自己英文很差,如今講起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卻是非常的自豪。每當遇到困難,他就對自己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難』這個字!」憑藉著這股堅毅的信念,阿利克服了許多障礙與挑戰。
 過了十年,阿利已經是公司的副總裁。後來又有人提起了他的身世,阿利回答:「我是不是拿破崙的孫子,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獲致成功的秘訣,只要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所有的事情都能變得不一樣。」

第二點:順服的行動
細綱a:遵命而行
細綱b:全力以赴
※段落經文:16~18那領了三萬的馬上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三萬。17那領了一萬二千的也是這樣,另賺了一萬二千。18但那領了六千的,卻去把地挖開,把主人的錢藏起來。
※經文詮釋: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賺取的,若能夠為主耶穌所用,這完全是先出自主耶穌的憐憫和祝福,因為祂願意使用我們這些不完全的器皿,並祝福我們的家庭、健康、人際關係、事業、,更在環境當中為我們作工,讓我們能夠把握住好的機會,遇見能夠幫助我們的人,同時在過程中保守我們。若我們所賺取的能為上帝成就些什麼工作,追根究底起來,這完全是主耶穌的恩典與大能,我們人是沒有任何功勞可誇的,若有什麼可歸究於人的,那將只是我們對主耶穌命令的順服,以及因順服而有的行動。主耶穌樂於看見我們,對祂的命令採取遵命而行,且全力以赴的順服的行動,好叫祂的名得著更大的榮耀,也讓自己以及更多的人得著益處。
順服的行動表明我們對主耶穌的信心,並且表現在我們對主耶穌的命令是否持遵命而行的態度。遵命而行永遠都是所有天國子民對天國之王耶穌基督最佳的回應,聖經說:「那領了三萬的馬上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三萬。17那領了一萬二千的也是這樣,另賺了一萬二千。」不論是領三萬的,或是領一萬二千的僕人,他們都作了相同的選擇,也都有一個相同的回應,就是他們都對國王的命令遵命而行,在明白了命令的內容之後,就隨即拿著國王委托給他們資本去做買賣,沒有絲毫遲延、猶豫和推脫。這個立即性且順服的行動,表明他們順服國王的權柄,他們沒有懷疑國王所作的決定,以及國王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將國王的命令視為他們生命的第一優先,他門看重國王所交付的任務,勝過他們私人的工作,為了要執行成國王的命令,他們在過程中將無可避免的會遭遇預期與非預期的困難、挑戰、挫折、和失敗,但這一切的攔阻,都將不能阻擋他們遵命而行的心志。
順服的行動,不必然會為執行命令的人帶來一帆風順的待遇,有時還反倒是一連串的困難和考驗,若要完成就被交付的任務並獲得期待中的成功,唯一之途,就是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挑戰都全力以赴,並排除橫亙在成功之前的所有障礙。領五千和領兩千的僕人們,他們明白國王對他們的心意和期待,也清楚國王交付他們的任務,他們的職責就是要全力以赴,運用國王所給的資本,透過作生意來為國王創造財富。首先,我們看到他們很積極,他們隨即為國王所期待的成功尋找可行的投資管道,並在評估過安全與獲利之後,就馬上去為國王進行投資。他們很有見識,也很瞭解時間對財富的累積之間的重要性,為了不讓國王的資金被無意義閒置,甚致被通膨給貶值,所以他們會馬上拿著國王的資金去做生意。再者,他們很專業,所以他們懂得如何作生意以及分析研判買與賣的最好價格,他們在專業上的表現,透露出他們對執行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和素養,有非常好的裝備和基礎。他們很勇敢也有很高的抗壓性,所以他們能夠承擔作買與賣的決定時的高壓力,並在決定後毅然決然的付諸行動。行動之後,這兩位僕人獲得他們以及國王所期待的成功,和高達百分之百的投資。他們的領受的資源雖有不同,但他們的投資報酬率卻相同,為了達成國王的命令,他們付上了汗水、淚水、個人的時間、金錢、才能、智慧和一切需要付上的代價,他們為了完成任務所擺上的代價,都將化作他們報答國王對他們的賞識之恩而有的貢物
「鋼鐵大王」卡內基,這位發跡於美國工業起步初期的傳奇人物,幼年家境非常困頓,從十二歲的稚齡開始,便因生活拮据而被迫中斷學業,先後當過紙廠童工、紗廠火伕、電報局信差、以及鐵路公司的報務員等卑微職務;後來由於在一次緊急的火車調度事件中,卡內基發揮他臨機應變的睿智和沉著,始獲上司的激賞和提拔,終於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從而在鋼鐵冶煉中賺進千萬家產;然而,成為鉅富後的卡內基,毫不諱言微賤的出身,他經常打趣地提醒商界朋友:「在人生競賽的旅程中,我們所要害怕的對手,並非富人的兒子或其親朋戚友,而是那些以打掃辦公室開始人生道路的貧困孩子」。有時,卡內基也會頗有感觸地奉勸他人:對窮苦埠微者多給予些微關懷,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鉅大回報,因為他本人即是這種無私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受援而成功的例子。而對於事業的認知,卡內基揚棄眾人所信守的「莫將所有的蛋全放在一隻籃子」的經商箴言;反倒堅持認為:在通往成功經營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設法認清自己所走的是那一行,並得專心投注於這一行,就像是「把所有的好蛋全放在同一隻籃裏,然後務必集中全副心力去照顧這隻籃子」一般。

第三點:更大的祝福
細綱a: 獲得鼓勵
細綱b:委以重任
※段落經文:19-30
※經文詮釋:

主耶穌樂於祝福我們個人的事業工作,也樂於賜下得貨財的能力給我們,祂期待我們透過工作及正當的投資管來擁有財富,並享受我們勞碌所得的一切,主耶穌期待我們能夠忠心的管理祂所賜給我們的財富,不僅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也用來傳揚祂的名,好叫更多的靈魂能夠得救,當我們願意如此行時,主的心意將會得著更大的滿足,而我們也會經歷到從主而來更大的祝福,除了獲得主的鼓勵,也被主委以重任。
更大的祝福是主對忠心運用從祂而來的恩典的人的鼓勵,能夠獲得從主而來的鼓勵,是每一個信徒,內心最深的期待,表明主對他的悅納,然而主耶穌並不偏待我們,祂要按我們每一個人忠心的程度,來鼓勵或責罰我們,誠如第19節所說:「過了很久,那些僕人的主人回來了,要和他們算帳,」當天國的主人回來時,就是僕人們向主人交帳的時刻,那原本領三萬的和領一萬二千的僕人,因著他們都選擇忠心運用主人給他們的資金來為主人賺錢,所以他們都分別獲得主人的肯定與鼓勵,主人對他們說:「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作得好!你既然在不多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他們被肯定被鼓勵,不在於他們很會為主人賺錢,甚至賺到一個資本額,而在於他們對主人忠心,也忠心運用主人所給的。至於另一個原本領六千的僕人,則是被主人責罵為「又可惡又懶惰的僕人」的僕人,他被責罵不在於他很不會賺錢,也不在於他投資失利,他真正的過失在於他的懶惰和無見識;他不但沒有好好的利用受託的金錢去盡自己最大的可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也缺少見識沒有作到起碼得利潤的方法──存入銀行得利息。這全然不負責任的行為使他失去信任與再受託來發揮才幹的機會。雖然他有他的理由,但都是一些推脫和中傷主人的言詞,更突顯出他可惡的一面,更可惡的是他從一開始就拿定主意要作一個又可惡又懶惰的僕人,直到向主人交帳時,都沒有任何的悔改,他的態度導致他無法向主交帳的局面,也決定了主人對待他的方式,他最終的命運,就是被主人丟在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哀哭,而這也與他當受的相稱。
更大的祝福是主願意更多的使用,所有願意忠心運用主所賜的恩典,完成主所交付給他們的任務及工作的人,在上帝國度裡被委以重任,並賜給他們加倍的恩典和能力,好讓他們得以完成任務,並在其它方面有更好的表現。誠如那原本領三萬的和領一萬二千的僕人,因著他們的忠心,他們獲得被主人賞識和委以重任的機會,主人分別派他們管理許多的事,原先他們只被交付一件事,就是管理主人的家業,現在他們兩位被主人交付了許多的事,讓他們管理,並且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也比先前的更多更大,因為天國的獎賞法則是「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是沒有的,就算他有甚麼也要拿去。」雖然他們僕人的身份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但他們的職務和職責勢必會隨之調整。他們也會有更多的機會來服事他們的主人,他們也會有領受更多恩典和恩賜的機會,同時也讓他們的生命在服事的過程中,能夠更長進,也更成熟,和豐盛,而他的主人也必更多的倚重他們。

恩典傳遞者

題目: 恩典傳遞者
經文:路加福音5:12-16
前言:

中國大陸四川省發生8級的大地震之後,慘重的災情,令人心痛,世界各地的救災物資和援助,也不斷的湧向災區,希望能夠協助災民渡過難關。但這些來自國際的關注和援助,總有停止的一天,到時候,又有誰能夠繼續協助和陪伴災民走過漫漫的復健呢?除了真神耶穌基督之外,再也沒有其它人能夠做的到,在災民許許多多的需要上面,耶穌要求我們成為「恩典傳遞者」,除了儘上我們應儘的一份心力,更重要的是要將我們所領受的救恩傳遞給他們,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裝備自己成為「恩典傳遞者」。
本文:
第一點: 經歷主恩
小點a:謙卑尋求
小點b:祈求憐憫

段落經文:
V12-13: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城裡,突然有一個滿身麻風的人看見他,就把臉伏在地上,求他說:「主啊!如果你肯,必能使我潔淨。」1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痲風立刻離開了他,
經文詮釋:
人是有限且無法自立於造物主上帝恩典之外的受造物,因著上帝恩典的賜予及眷顧,人類才得以繼續存活下去。換言之,人只要活著就必然會經歷主恩,例如一般恩典(陽光、空氣、水),當人們懂得謙卑自己在主的面前,並祈求主恩時,人們將因而進一步經歷主更大的恩典。
人因著自己所犯的罪成為罪人,罪人能夠經歷主恩,完全是出自於主耶穌對於罪人的憐憫而有的施與,在經歷主恩之前,罪人所能作的就只有一項,那就是謙卑尋求主面,並向主表明自己的無助和需要。誠如聖經所說的這位患麻風病的病人,他之所以得以遇見主,完全是因著主耶穌對他的憐憫,而不是靠他的宗教熱誠,或是他的人際關係,社會地位、身家背景及財富,而有的機會。對患麻風病的病人而言,以上原本屬他的一切,都已因著麻風病引起的不潔淨,而與他暫時遠離。按著神藉著摩西頒佈的規定來看,患麻風病的病人不能夠參加宗教活動更不能到聖殿的敬拜神以及向神獻祭,同時還必須被隔離在人群之外,包括他最心愛的家人,直到他得著完全治癒為止。雖然這位麻風病人在人看來他是一無所有,甚至滿身麻風,但是他卻有一棵敬畏主以及謙卑尋求主的醫治的信心。因此,當他在城裡突然看見耶穌之後,他立刻排除困難,以及來自旁人的阻攔,他不顧一切的來到主的面前,用他最深的敬意與肢體語言,就是把臉伏在地,來敬拜主,這是一種極度謙卑的姿勢,並藉這項突發性的行動,來表明他是何等迫切想要經歷主耶穌醫治的恩典。再者也表明他內心長久以來對主的渴慕、尊崇和敬拜,因為自從他患病以後,他就不被允許前往聖殿敬拜神和向神獻祭,以及祈求憐憫。
來到主的面前謙卑尋求主並向主祈求憐憫,往往是人在遭遇無力勝過的困難、以及無法治癒的疾病而有的最好選項,誠如這位患麻風病的病人,他罹患相當嚴重的麻風病,他的全身都長滿了麻風,這麼嚴重的程度,按當時候的醫療水平來看,他是不可能被治癒的,按人看來他的人生也不再具有任何的未來性,雖然他的狀況很糟,可是他卻選擇不放棄自己,所以當他遇見耶穌的時候,他能夠勇敢的把握機會,他知道這是他得著醫治的最好選項以及經歷主恩的機會,他顧不得別人的眼光,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俯伏在主耶穌的面前向主祈求憐憫,他向主說:「主啊!如果你肯,必能使我潔淨。」值得注意的是他稱呼耶穌「主啊!」如此稱呼表明他相信也認定,耶穌正是舊約聖經應許要來拯救以色列人的那位救世主-彌賽亞,同時,他相信主耶穌擁有醫治疾病的權柄和能力,而不在於疾病有多頑劣或多難醫治。只要耶穌願意,他就能夠得著醫治和潔淨。再者,從他祈求憐憫的言詞,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激盪,一邊是他對耶穌以及耶穌的旨意的完全尊重,另一邊則是他非常期待,主耶穌能夠因著他的可憐光景加上他的祈求而憐憫他,賜下他所需要的醫治恩典,在這兩股力量的拉扯之下,他能夠說出「主啊!如果你肯,必能使我潔淨」實在是一件極為不易的表現。然而此時此刻,他能夠確定以及他可以作的就是繼續向主祈求憐憫,他的祈求獲得主的回應,因著主的憐憫,主願意幫助這位可憐又無助的麻風病人得著醫治,主對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但在醫治之前,主先伸手摸他,這個動作,不是那麼必需,但卻表明,主的憐憫、接納和同理不是在他被醫治之後,而是在他尚未得醫治之前,當他還是一個全身長滿麻風,沒有人願意接納他的時候,就開始了。


第二點:為主作證
小點a:需經查驗
小點b:真實具體
段落經文:
V14:耶穌囑咐他不可告訴任何人,「你只要去給祭司檢查,並且照著摩西所規定的,為你得潔淨獻祭,好向大家作證。」
經文詮釋:

恩典的臨到,彰顯了神的權柄、能力和榮耀,除了滿足神子民特定的需要,同時也成就了主那美好的旨意,然而對恩典的受惠者而言,卻有一份當盡的義務,那就是將所領受的恩典,經過查驗且真實具體的為主作證,好叫聽見的人,得著激勵、安慰、幫助和信心,並且歸榮耀給主。
為主作證,就是屬神的子民,將從主所領受的恩典及其經過,以及對神子民的意義和幫助,在經過查驗的程序之後向其它人說明,雖然過程嚴謹,但卻可以避免神的名被人褻瀆,以及保障當事人以及其它人的權益。當麻風病人,被主耶穌治癒之後,主耶穌屬咐他不可告訴人,主耶穌之所以會如此囑咐,主要的用意就是主耶穌不希望,祂道成肉身最主要的焦點救贖,被人們得醫治的需要給模糊掉,因為醫治只是救贖的附屬品而不是主體,可是人們往往本末倒置,看重身體得醫治,勝過靈魂得著救贖,主耶穌的囑咐也表明祂期待,人們來尋求祂是為了靈魂要得著救贖,而不單只是為著身體要得著醫治或其它的需要。緊接在主耶穌的囑咐之後,主耶穌要那個得醫治的患者,作一件事,就是「去給祭司檢查」這是上帝透過摩西設立的檢查制度,在上帝所賦與的公信力之下,凡經過祭司查驗,和確認過完全被治癒的患者,就可以透過公開的獻祭儀式恢復與神之間的關係,並重返神子民的群體生活中。然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主耶穌並不是為了要引起眾人對祂所行的醫治神蹟的注意,才要被祂醫治的患者如此作,祂這麼要求,乃是為了要幫助這位患者能夠在經過具公信力的祭司查驗之後,在公開的場合、被眾人包括他的親人接納且有自信的狀態之下重返社會和他的家庭。這位被治癒的患者在經過祭司的查驗之後,他在麻風病被主醫治所作的見證上,將更有力量,因為它得醫治的主觀經歷,具有客觀的醫治結果可供佐證,而這樣具體真實的見證,也更能夠讓聽見見證的人,歸榮耀給神。
真實具體不龍統含糊的見證,將有助於人們正確且客觀的評估,所聽見的見證的價值,以及見證帶給他們的意義,並提升人們對見證的接受度,主喜悅真實具體的見證,主對那位被祂醫治的麻風病患者說:「、、、好向大家作證」。意思很簡單,就是要他公開向眾人證明他先前的麻風病已經得著了痊癒,眾人固然有人會為他得醫治而感謝神,但令眾人更感興趣的則是他到底是從誰或何處得醫治,以及整個醫治的過程是否採用什麼方法或經由什麼途徑,以上這些勢必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那些有類似需要的人們,然而也無可避免的他會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被眾人詢問,不論是被祭司詢問,還是被親友詢問,主耶穌都要求這個被祂治癒的患者「向大家作證」,既然是作證,那內容就應該要真實具體,呈現的方式則是力求簡單直接,這是作證的證人應該要有的認知,作證的內容不應只是部份真實而已,若是這樣,證詞將是沒有任何的效力可言,也唯有全部真實且具體的證詞,才具有作證的價值及功效。真實具體「向大家作證」的範圍不僅包括他已得醫治的事實,同時還包括他得醫治的過程。因此,當他進一步被人詢問到,得醫治的詳細經過時,他也應該要按著真實具體的原則向人作見證,說明他當時是在什麼樣的地點,場合,時間,病情之下被耶穌治癒,以及他事後接受的檢驗。


第三點:領人蒙恩
小點a:傳揚福音
小點b:認識耶穌
段落經文:
V15-16:15但他的名聲卻越發傳揚出去,成群的人來聚集,要聽道,並且要使他們的病痊癒
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經文詮釋:

恩典是無法被掩藏的,同時也無法被自私的佔有,領受恩典的同時,也同時領受了傳遞恩典的責任,傳遞恩典,會為更多的人帶來祝福,並開啟人們經歷恩典,以及認識恩典的源頭主耶穌的機會,領人蒙恩是恩典傳遞者,透過傳揚福音幫助尚未得救的靈魂,認識耶穌並領受救贖恩典的最佳行動。領人蒙恩,是從傳揚耶穌帶來的福音開始,所謂的福音,就是指耶穌基督在人類歷史上為罪人代償罪債,成就罪人最迫切需要,卻又是罪人無力完成的救恩,以及接受這救恩的要求。接受福音,不僅僅只是接受福音的好處,也就是耶穌完成的救恩,同時,它還包括了要遵守福音的要求,就是活出以耶穌基督為主為中心的生活。然而這卻也是許多人的掙扎,人們喜愛福音的好處,但是人們又不願被福音的要求給約束,更不想要為了耶穌而改變他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以及隨已意而行的生活形態。同樣的光景,也發生在那些因為聽見耶穌所行的醫治神蹟,慕名而來的人們的身上。聖經說他們成群的來聚集,要聽道、並且要使他們的病痊癒,他們因著聽見耶穌行這件神蹟而有的名聲,知道耶穌是一個能夠行神蹟醫治人的人,這樣的醫治神蹟除非是有神的同在與能力,不然是不可能成就,因此眾人聚集的目的之一是要聽道,就是想聽耶穌傳講來自於神的信息,但他們卻僅止於聽聽,而不是要行道。但他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身體的疾病得痊癒,卻不是要靈魂得著赦罪和拯救。他們想要得著福音的好處,勝過成就福音的主耶穌。很顯然,他們聽過福音帶給人的好處,但他們並不明白這些好處,例如醫治的神蹟,乃是為了要幫助人接受耶穌和祂所傳的福音和,群眾還沒預備好要接受福音,以及福音對接受者的要求,就是以耶穌他們的主和救主,並凡事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因此,耶穌對這群群眾的回應是「退到曠野去禱告」,之所以會如此,乃是他們僅僅把耶穌視為可以滿足他們感官和得醫治需要的特異人士,他們也抱著這樣的期望聚集,若他們無法調整他們的動機和心態,到耶穌所期待的那種狀態,那他們將永遠無法遇到那位他們想要找的耶穌,直到他們真正認識耶穌對他們的期待,並且也願意如此預備好自己時,他們才會找到耶穌。
領人蒙恩,就是要幫助人認識耶穌,當人們真正認識耶穌時,他們就有機會領受耶穌的恩竉,以及他們靈魂得救所需的救恩,認識耶穌的範圍要包含耶穌的身份、耶穌的屬性以及耶穌的工作,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是聖潔,公義,慈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祂的權柄超越一切,包括靈界與物質界,不論是墮落的天使魔鬼撒旦以及牠的爪牙邪靈,都要降服在耶穌的跟前,就連自然界的風和海都要聽從耶穌的命令,如此一位聖潔公義全能的神,為了要拯救祂所愛的世人,脫離罪惡和死亡以及魔鬼撒旦的奴役,祂從高天聖潔的寶座,道成肉身,降生在充滿罪惡的世間,並釘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生命代償,全人類所欠的罪債,並且為所有願意接受祂代償的靈魂們預備天堂的居所,讓那些得救的靈魂得以永遠與祂一同居住。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的愛讓人感動,並透過三天後的復活,讓人可以確認祂是真神,祂有足夠的權柄和能力能夠兌現祂所說過的話,和一切的應許,耶穌從死裡復活這件事,突顯出耶穌與其他宗教教主的最大差別,而這也正是其他宗教教主作不到的事情,因為他們的遺體,直到目前為止仍舊安息在他們的墳墓裡。

星期日, 5月 04, 2008

最佳助人者

最佳助人者
經文:路加福音10:30-37
日期:20080504
地點:大慶聖教會
前言:
洛杉磯時報曾有一篇文章,談到如何利用50元美金傳播希望與愛的故事。在印第安那州的一間教會,有一天收到無名氏寄來的五十個信封,每個信封裡有50元美金,指名將這些信封交給教會中願意幫助人的會友,請他們把這50元用在他們認為最值得的地方。許多志願者在拿到信封後,困擾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他們花了好幾週的時間,才找到最值得他們幫助的人。要找到最值得幫助的人或許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能夠提供最有價值幫助的助人者,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分三點來學習成為最佳助人者。

本文:
第一點:眼中有愛
小點a:看見需要
小點b:看見責任
段落經文:
V30-33a: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31正好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裡,看見他,也照樣從旁邊走過去了。33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
經文詮釋:
社會的角落和生活的週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家庭或個人,因著家庭暴力、經濟不佳、罹患疾病、遭逢意外、、等等的原因導致他們的生活非常痛苦,甚至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我們很難從光鮮亮麗的外表,與穩健的談吐,查覺一個人內心真實的光景與需要。但只要我們眼中有愛,我們就能看見上帝放在我們週遭,上帝要我們幫助的人們,以及他們的需要,同時我們也將看見我們可以盡的一份責任。
要成為一個助人者,首要條件就是要眼中有愛,有愛才能看見被幫助者的需要,以及提供協助的方法。若沒有愛,人的眼睛將會找到許多正當的理由來拒絕他眼前需要他幫助的人。誠如耶穌在這段經文中所提到的祭司和利未人一樣,他們先後路過同一個地點也都看見了,倒在路旁,被強盜搶刧,衣服被剥,且又被打的半死的旅客,但他們卻沒有稍作停留,也沒有用任何的言語表示安慰之意,就從受傷者的身旁走過去。他們對一個路倒的受傷者如此無情和冷漠,實在讓人驚訝,因為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屬於當時候耶路撒冷聖殿的神職人員,他們理當要比一般人,更知道和認識,他們日夜獻祭所事奉的神,是一位看顧孤兒寡婦與落難者的神,而他們的表現實在是與神期待的相差太大。雖然他們的頭腦裡面,裝有許多有關事奉神的知識與敬拜神的相關規定,但是他們眼中卻沒有絲毫神對落難旅客的愛,所以,他們沒能照神所期待的去行,向落難旅客提供必要的協助。祭司和利未人不難找出正當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正當性,並給神一個合乎神學規定的交待,其中有一個很正當的理由,就是他們可以說是他們是為了保持禮儀上的潔淨,好履行向神獻祭的職責,所以他們才沒碰觸被強盜打個半死的旅客,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確定這個落難旅客,會不會在協助的過程中因為傷重不治,若是不慎碰觸死屍,他們也將因此暫時失去禮儀上的潔淨,連帶可能影嚮了他們在聖殿的服事。因為眼中沒有愛,所以祭司和利未人只看見,律法上的規條和自己的權益及需要,並採取明哲保身的作法。然而相同的情況對眼中有愛的撒馬利亞人來說,他卻看到了,落難旅客的生命垂危,急需送醫。
眼中有愛的助人者,在助人的過程中,往往會讓人查覺出他們的共同特質,這項特質就是他們會比其它人更敏銳查覺被幫助者的需要,並在其上,看見自己可以儘上的一份責任,誠如聖經所說的撒馬利亞人,聖經說:「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我們知道在他之前,已經有祭司和利未人經過同一個地點,並看見同樣的現場,又或許還有其它路人路過。但卻只有這個撒馬利亞人,他選擇作其它人不願意作的麻煩事,難道他不知道,他極有可能會因此惹禍上身?他應該知道這個路段是搶匪出沒的地區,可是他非但不儘速離開現場,還反倒將那被強盜打的半死的落難旅客,所需的就醫協助視為己任。這樣的責任感是源自於側隱之心而有的,也因著眼中有愛,他在落難旅客的就醫需要上面,看見他應該盡上且不應推辭的一份責任。他不能眛著良心見死不救,就這樣他停下他的腳步,來到這個遭逢意外而落難的旅客的身邊,並儘他的能力提供落難旅客所需的人道協助,採取這樣的行動,對一個本身就是落單的撒馬利亞旅客來說,實在是一項非常冒險的行動。或許他有可能因此被人設計,又或許他有可能在協助送醫的過程中,遇見甚至激怒搶匪,若是這樣後果則不堪設想、、等等。雖然,有許多假設性的狀況可能會發生,也足以壓抑他救人的行動,但基於道德責任而有的勇氣,他願意冒險,也因著他的責任感,一條無辜者的性命,因此才得以獲救。

第二點:心生憐憫
小點a:能夠同理
小點b:願意接納
段落經文:
V:33只有一個撒馬利人,旅行來到他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
經文詮釋:
我們的人生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幫助人以及被人幫助的經驗,在幫助人的過程中,雖然每一個需要被幫助者的故事都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之所以願意提供幫助,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發生在他人身上的變故和遭遇感同身受,並且心生憐憫,以致我們在助人的過程中能夠同理對方並願意接納對方,,並衷心的期待他們能夠早日脫離困境。
心生憐憫是助人者內心,面對有需要被協助者所處的境遇而作出的回應,並且表現在能夠同理被協助者的感受上面,誠如聖經所提到的撒馬利亞旅客,這位助人者,當他面對面看到被強盜打到半死,滿身都是傷痕,卻無人援助的落難者時,聖經說他的心就動了憐憫的心,這份憐憫表現在他能夠同理落難者的感受,以及他所提供的支持,安慰,陪伴與就醫上面。對於落難者此時的心情感受而言,那是一份很深且夾雜著死亡陰影威脅的無助感,他對死亡的臨近感到很恐懼,因為他的生命正在迅速流逝,隨時會來到終點,他很想念他的親人子女,因為他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們,他對命運感到無奈,因為他無故遭此橫禍。他對搶匪很憤怒,因為搶匪沒有任何的權力可以用這樣暴力的方式來搶奪他,他對被搶走的財物感到擔心,因為那些財物還有其它地方正等著使用。他對身上的傷勢感到難過因為他無法自己就醫。他對其它的路人的愛心感到失望,因為一直沒有路人願意搭救他,路人的冷漠,就讓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倒臥路旁等死。這樣的感受真的令人很難受。直到這位助人者好撒馬利亞人路過該地,他來到落難者的身邊,他沒有批評,沒有說教,也沒有責罵,只因他能夠同理,雖然他也知道這些提醒是很重要,但卻不是這位受傷的落難客此時最迫切的需要,此時他最需要的是同理,支持,安慰,陪伴以及儘速就醫。
心生憐憫的助人者,因著對人的憐憫,他將比其它人更有能力接納被幫助者,他也用真實的行動,讓被幫助者在被幫助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他是被接納的。願意接納,才能夠在助人時,跨越與被幫助者之間的藩籬,誠如這位撒馬利亞旅客,他對在他眼前這位落難的旅客,表現出的接納一般,主耶穌沒告訴我們這有關位落難旅客的個人背景資料,卻只告訴我他旅行的方向,是從耶路撒冷城下耶利哥城去的。因此,我們不能夠確定他是什麼人?住在那裡?只是很大的可能性,他是居住在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就更顯出幫助他的撒馬利亞旅客的偉大人格,因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的傲慢與偏見導致他們看不起撒馬利亞人,更不屑與撒馬利亞人互動,一個連猶太人都不願意幫助的受傷猶太人,卻被一個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接納,並從他手中得著必要的幫助,同時在幫助的過程中,這個願意接納的撒馬利亞人者,並沒有先詢問有關落難旅客的資料,再評估是否要提供幫助,他也沒有發出任何的不悅或怨言,更沒有自我炫熤,他只是安靜的作他該作的部份。主耶穌刻意不告訴我們有關這個落難旅客的資料,極有可能的是主耶穌要,教導我們學習一個助人的功課,就是不論這個受難旅客的身份地位是名流仕紳,還是市井小民,,只要助人者願意接納,他就能夠超越一切的限制和障礙,成為落難旅客的祝福。

第三點:伸出援手
小點a:立即行動
小點b:肯付代價
段落經文:
V34-37: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客店裡照顧他。35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額外的開支,我回來的時候必還給你。36你想,這三個人,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那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作吧。
經文詮釋:
每一件被人傳為佳話的善心義舉,在過程中,都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幫助者,願意在關鍵時刻對那些真正需要被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因著助人者立即的行動,加上助人者肯付代價,才能讓被幫助的人得著及時的幫助。
伸出援手,表明助人者,願意對需要幫助者採取立即行動提供必要性的幫助,誠如主所說的這位撒馬利亞助人者,所作的一般,他向落難的旅客伸出了援手,他採取立即的一連串正確行動,首先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這是一項出於思考且合乎常識而有的行動,經過油和酒的初步護理,傷口不再惡化,包裹好的傷口也不再繼續失血,經過這樣的處理讓落難者的生命不再有立即的危險。之後,他再將傷勢極重的落難者扶上自己的牲口,將他帶離開原本所處的危險環境,帶到相對安全環境的客店裡,交由專業人員照顧,並接受進一步的醫療。回顧以上每一個思考,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步驟,每一個行動,都表明撒馬利亞助人者是一個有愛心和有知識的助人者,在充滿危險的環境中,,雖然沒有其它人的協助,可用的資源也不多的情況下,但他仍能夠鎮定,且不慌不循序的立即展開各項行動,,一步一步的讓毫無自救能力的落難者,得以從危險之地,進到安全的庇護所,並從瀕死的邊緣獲救。對被幫助的落難者而言,若助人者沒有立即的行動,或是超過了急救的黃金時間,後果則是不堪設想。
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考驗了每一個助人者肯付代價的那條界線到什麼程度,誠如這個撒馬利亞助人者,為了救人,他首先要付上的代價有,他寶貴的時間,因為救人所以擔誤了他不少的時間和既定的行程,其次是他的享受,原本他是騎著牲口來的,為了救人,他將牲口讓給落難旅客騎,自己改用走的。接下來是他的錢財,包括護理傷口用的油和酒,客店住宿的花費,醫藥費,等等其它衍生出來的費用,這些費用可能超過兩個銀幣,這筆錢對當時候的人而言是一筆不能算小的數目。從他肯付的代價來看,他助人的界線遠比一般人甚至是祭司和利未人要來的大和宽廣,他清楚的知道他助人的界線,並在這條界線內付任何必須要付的代價來搶救落難旅客的生命,表明他看重被幫助者的性命,勝過這些代價和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