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1, 2007

危機處理(正式版)

證道題目: 危機處理
經文: 約翰福音二章1~12節            

前言:

國際油價衝破每桶90美元大關,,而且還可能隨著巴基斯坦即將派兵進入以拉克北部而繼續向上攀升,隨著石油價格的一路上漲,導致許多行業公司行號的營運成本增加,有的還因此結束營業,如何化解伴健石油漲價而來的危機,頓時成為政府,企業,公司行號,甚至是家庭及個人共同關心的焦點,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遭遇到危機卻不僅僅只是石油漲價而已,但我們可以到那裡尋找所需要的協助,以及又該如何來處理危機呢?透過剛剛所讀的經文,我們要分別從三點來看「危機處理」這個題目。

本文:
第一點: 來到主前求
段落經文:1~4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經文詮釋: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些挑戰和考驗,等待我們去克服和超越,對那些在我們能力和資源尚能夠應付的範圍之內的挑戰,通常來說,並不會對我們個人造成太大的壓力,但是若我們所面對的是我們的能力和資源不足以應付的事件或挑戰,那麼它就會成為我們的危機,這時候有的人會選擇退縮並將它合理化,但有的人會選擇尋找各種可能的資源和協助,之後正面迎向它,為自己的人生締造每一個階段的成功,然而,我們可以從那裡得著我們所需要的幫助,好叫我們在每一次的危機中能夠化險為夷,對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而言,我們可以來到主前求,將我們的需要告訴主,像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所作的一樣,她只是來到主前求,並將那些她無法解決和應付的難題和危機,一一都向主傾訴,讓主耶穌來幫助她。聖經告訴我們這個危機是發生在迦納的一場婚宴中,就是酒用盡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令人感到掃興的事情,對婚宴的主人而言卻是一項危機,對於這場婚宴透過聖經我們知道,主耶穌和祂的母親馬利亞以及門徒都一同出席參加同一場婚宴,顯然這家的主人和主耶穌基督的家庭有著某種程度的關係,至於何種的關係,聖經則是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從馬利亞關心酒用盡這個危機,以及她緊接著所做的危機處理來看,馬利亞的身份在某個程度來看,極有可能包括了婚宴的安排與籌備,這場婚宴的酒之所以酒會不夠用,也許是來參加的賓客過於踴躍,超出原先的預期和規劃,以致酒不夠用。另外一個可能就是由於猶太人的婚禮慶祝時間太長所致,往往它可以長達一個禮拜之久。然而,無論如何,酒用盡了仍然是社交場合失禮的一件事,由其有失新郎的顏面,若無法獲得妥善的處理,它將會是一場危機,因為有些訴訟就是因著賓客的不滿所導致的。
來到主前求,是馬利亞危機處理的第一步,若按常理而言,馬利亞應該是要在發現酒用盡的第一時間,向婚宴的主人家說明並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可是,她卻是第一個和耶穌談及這件事。然而,在這之前耶穌並沒有行過任何的神蹟奇事,解決類似的危機,顯然,馬利亞如此作很可能是基於她日常對長子耶穌的習慣性依賴所導致的,如果馬利亞的丈夫約瑟誠如教會一直以來所流傳的說法,就是英年早逝的話,馬利亞這項習慣性的反應就不難被理解,而馬利亞的請求,就請求的內容而言,基本而言她只是單純的告訴耶穌當時的需要,就整個請求的行動而言,她立下了一個極美的代求榜樣。
來到主前求,應該只是請求,而不是以禱告來指揮主耶穌,其實我們的任務,只是把需要帶到主的跟前,然後信靠祂,讓主耶穌按著祂在這件事上面的旨意來成就,如同成就在天上。因為祂擁有所有的知識,祂知道何時成就,以及如何成就,才能讓祂的旨意成就,也才讓祂的名得著最大的榮耀,而這也是所有屬神兒女得益處的前提。往往,我們當下並不太明白神的作為和旨意,誠如主耶穌在這裡回應祂的母親的方式,在兩方面令我們不解和驚訝。首先,祂稱呼馬利亞為「婦人」;而且耶穌在回應這尷尬場合時,顯得有點猶豫。接著主耶穌對她說,「我與你有什麼相干?」對話至此,刻劃出耶穌與祂的母親之間關係的改變。這關係雖然特別,卻在天父所交托給祂的使命及結局的籠罩之下,而有所改變。雖然祂獻上自己的時刻還未來到,然而那時刻的要求已經臨到祂的身上。結果,所有在這之前的關係都必須被調整,包括肉身上的血緣關係在內。而當馬利亞準備好去適應這新關係時,她的請求就被接納了。「當馬利亞以母親的身份提出要求時,此要求乃被拒絕了;、、、當她以一名信徒的身份提出時,她的信心就被接納了。」

來到主前求,就是單單將我們的需要呈明在主的面前,並且用信心來仰望祂的憐憫與恩典臨到。

蘇格蘭南部高原風光如繪,在綿延起伏的山坡上,羊群點綴其間,在山間公路上,出現了一幕不尋常混亂的畫面。山坡上站著一個牧羊人,他的羊四處狂奔,有的迷失方向竟橫越公路,汽車的喇吧聲更使羊群慌張,茫然不知所措。可惜喇吧聲太吵,牧羊犬與主人距離又遠,以致無法聽到主人在山坡上所下達的指示。牧羊犬不得不撇下混亂的羊群,直奔上山,回到主人跟前,仰望主人的面,留心聽他的聲音,經過一番耳提面命,牠知道該怎麼作了,於是飛奔下山,很快就把一群散失的羊集結在一起,引領牠們離開公路。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危機常常耗盡我們的精力與資源,就好比宴席的酒用盡一般,也許它是來自我們的經濟、工作、事業、家庭、婚姻、子女、等等。以致我們疲憊不堪,無力,也不知該如何處理,這時候我們,實在需要單獨來到主的面前,聆聽主的聲音,明白他的旨意,好叫我們可以在祂的帶領之下,逐步化險為夷,回到應有的狀態。


第二點:領受主能力
段落經文:

5~8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經文詮釋:
人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滿佈著不同的危機,但它們相同之處,就是都需要也考驗我們個人解決危機的能力與智慧,雖然,我們不盡然擁有解決所有危機所需要的能力,那是神的專利,也唯有神才有這樣無窮盡的能力,我們的神的屬性中,有一項叫作「無所不能」,它是表明神的全能;但這並不是說,既然神是全能的,祂就可以胡亂作任何事情。我們可以給神無所不能下一個定義,所謂神的無所不能,它是說:「神是全能的,神能按祂的旨意作一切事情,但因為神的旨意是按著祂的本性,所以神所作的一切事,都與祂完美的本性一致」換句話來說,就是神能夠做一切與祂的本性和位格相合的事情。但是神常常樂意使用那些預備好自己,願意順服主命令的人領受主能力來成就祂的旨意和計劃,並見證祂榮耀的聖名。在這裡主耶穌使用了盛滿水的六口石缸,和順服主命令的用人,雖然,主的命令令人不解且與解決危機毫不相關,就在用人順從之後,神蹟發生了,危機解除了,管筵席的在嚐了新酒之後,對新酒的美味發出了驚訝的讚賞,指出了這個神蹟的重心和意義,耶穌所帶來的天國的新酒,與猶太教舊酒成了對比。顯明,主耶穌是支配質的神,祂已將猶太教的水,改變成為基督教的酒,同時這個變水為酒的神蹟帶來了三方面的意義,第一、猶太教的律法可以為需要潔淨的人提供方向,然而卻無法為那些被失敗所纏累的良心,提供長久的釋放。它所能提供的出路,僅是一再重複的潔淨禮儀。對比之下,主耶穌藉著祂一次的獻祭,就讓所有信靠祂的人永遠完全了。並且「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對我們的罪愆而言,沒有任何的話語可以比這個更深刻。第二、猶太教的律法能夠提供潔淨的方向,卻無法讓敬拜者獲得力量,往它所指的方向前進,聖潔生活的圖畫已經繪製完成,然而因著人性的墮落,罪人需要時時刻刻被潔淨。罪人雖然有向善的意願,卻無向善的力量,這就是罪人的光景。舊約時代先知一直期盼,有朝一日神能夠透過寫在心版上的新約,克服這種普遍存在於猶太教的軟弱。這約不單提供藥方給我們,也賜給我們力量。基督已經將這個新約帶給了我們。誠如孟遜所作的見證,他說:「這位活著的基督仍然擁有兩隻手。一隻手指向那條道路,另一隻手則幫助我們走過去。因此,基督徒的理想就擺在我們面前:那不是一座遙遠嚴峻的山峰,一座道德的埃弗勒斯峰,要靠我們自己的技巧與能耐去攀越。它乃是一條道路,有基督作為嚮導和朋友,與我們並肩同行。」第三、在動機方面,律法顯然也是枯燥乏味的。基督帶來新的動力,就是感恩與愛的回應;這比純粹遵行律法的命令,更能激發人去順服。當罪疚、慣性的失敗與律法主義,像水被復活的耶穌的話語,轉化成如酒般的饒恕、得勝與喜樂的順服時,這神蹟將會一直發生在每一個真心悔改歸向主的罪人身上。
領受主的能力,讓我們原本罪人的生命得以被改變,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價值觀也被改變,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以神為中心,能夠活出神喜悅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充滿了從主而來屬天的力量,可以去改善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重擔,這些重擔可能是來自失和的夫妻關係,問題的兒女、難相處的上司或同事等等,雖然重擔仍在,主也都知道,但是其中都有祂的美意,為的就是要讓你得著終極的益處,領受主的能力,重擔將不再是那麼的難擔,並且,領受主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勝過過往的軟弱和失敗,以及捆綁和轄制,也許它是不正常的性關係、毒品、網咖、或不正當的使用信用卡等等,而這些都是源自今生的驕傲,眼目的情慾以及肉體的享受等等,都是隨著我們內心的私慾而來的結果,因著領受神的能力,我們得以脫胎換骨,徹底的被主改變,得以揮別過去的陰影,在主的大能之下,迎向在主裡靠主得勝的日子,因為我們的主祂已經得勝了,祂要助我們在剩下的人生,活出生命應該要有的色彩。

領受主能力,乃是要成就祂看為美好且合祂心意的事,讓領受的人得以突破目前的窘境和瓶頸,活出祂所喜悅的人生。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
「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各位弟兄姊妹,主耶穌知道你的光景,祂知道你需要怎樣的協助,好叫你的得著力量去面對你最迫切的需要,並解除來自人生各個階段的危機,祂要幫助你勝過你生命中的軟弱,也許它是來自毒品、色情、的捆綁,,,但是你是否真的願意按著祂的方式去作呢?還是要祂按著你認為最好的方式,抑或你只是想要將神的能力據為己有,讓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好叫你的名而不是神的名得著榮耀?唯有正確的動機、認知與心態,才是我們領受神的能力應該要有的態度,再者,我們要僅記自己只是器皿,應當謙卑自己在主的面前,過聖潔的生活,成為聖潔合主用的器皿,預備好自己隨時供主使用,成為祂能力與恩典流通的見證人,成就祂美好的工作。

第三點:彰顯主榮耀
段落經文:

9~12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這事以後,耶穌與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在那裏住了不多幾日。
經文詮釋:
危機常常迫使屬神的兒女們,專心尋求從神而來的幫助,而這種從神而來介入自然律的特殊作為,我們通常稱呼它叫做神蹟,可是這樣的定義並不完善,因為連自然律也是神所設立的。神蹟最常受到人們的注目,但神蹟這課題也最常起混亂,而這些混亂大都由於人們未能查覺到,聖經並沒有清楚地在神恆常至高的照顧和祂特殊的活動兩者之間作出劃分。對神蹟的信念是以一套世界觀為背景,這世界觀認為整個受造界的運作不斷依靠神支撐一切的活動,和受制於祂至高無上的旨意。神活動的三大方面--奇事、力量、重要性--不單見於祂特別的作為上,也見於整個受造界中。由於聖經作者認為一切事件都由神至高無上的權能所引起,故當他們提到祂大能的作為時,我們不能假定他們會根據事件的特殊成因,而將那些活動與「自然運作」有所區別。神特別的作為突顯了祂活動的特性:有別於並超越人的活動,更超越了假神的活動,乃是全能的,在自然和歷史中將祂自己顯示出來的。神蹟在神整個歷史性的自我啟示中擔任「記號」讓神的百姓用來驗證神的先知和使徒,由其是驗證祂的兒子。行神蹟的目的是要加深人對神的認識,它是神戲劇性地向願意聽從祂的人說話的方式。神蹟故事極為關心目擊者或參與者的信心,以及後來聽到或讀到這些故事之人的信心。耶穌期待人對祂有信心,作為對祂的救贖工作與同在的正確回應;信心才使人「全然好了」,並使神蹟不僅令人矚目難忘,更成了耶穌啟示神的救贖性傳達。必須注意的是,參與者的信心並不是促進神蹟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意思是說,沒有人的信心,神本身並非不能作工。而是當人們不準備接受耶穌本人以及福音時,祂便不能繼續祂的傳道工作,或用行動來宣告祂的福音。為群眾或猜疑的人行奇事並不符合祂的使命。
再者,聖經中的神蹟大多圍繞歷史中的危機時刻而發生。神最彰顯大能的作為是紅海旁的拯救以及基督的復活;前者是神與法老和埃及諸神鬥爭的高峰,後者則是神在基督裡的救贖工作並祂與一切邪惡力量鬥爭的高峰。若從舊約看到新約,我們將會不難發現神蹟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彰顯主的榮耀,但它卻可以達到兩方面的效果,對屬神的兒女而言,它會帶出救贖的效果,但對敵擋神的人而言,它卻帶出審判的效果。對於變水為酒的這個神蹟而言,它早隱含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這位創造的道,不可能受限於祂自己手所造的世界,以及祂為管理宇宙規律運行所設立的自然律。同時,神蹟並不是在精神世界中運作的事物,就是人的思想,感情,與意志所構成的內心世界。神蹟是所有受造物每天分分秒秒都在經歷的,只是屬神的兒女,往往比其它人敏銳,並較易查覺它的存在,且將榮耀歸給施行神蹟奇事的神,變水為酒的神蹟與其它神蹟一樣都只是記號,宣告了神在這個外在世界,在基督裡的直接臨在,在自然與歷史中的行動與作為。因此,道成肉身的事實不容被低估。顯然,耶穌確是受困於一些自加的限制中,正如祂自己所說的「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然而,子仍然可以得到父無限的能力,不是為了彰顯這些能力,而是要藉著神蹟彰顯主的榮耀。

彰顯主的榮耀,是神蹟發生之後,主應得的回應,但是行使神蹟與否,卻是出於主至高無上的旨意與恩典。

莫頓在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候機,他注意到告示牌打出來的燈號:「班機遲到」,他必須耐心等候。又過了兩小時,燈號忽然說:「班機停飛」他感到十分無奈,芝加哥的會議他是鐵定趕不上了。既然在外頭旅行了十一天,身心都很疲憊,還是直接返回洛杉磯家中休息吧。
隔天,莫頓聽到一則廣播的消息:「美國航空公司一九一號班機在起飛後不久墜機。機上二七四人無一人生還。」莫頓打開他的手提箱,查看他那張沒有使用的機票。果然不錯,正是五月二十日當天的一九一號班機。他一時說不出話來,只是滿心感謝主上帝保守了他的性命。
聖經說,義人的腳步是耶和華所命定。不過對一九一號班機上的基督徒又作何解釋呢?難道上帝的眷顧只彰顯在甲地,而不彰顯在乙地嗎?為甚麼不幸偏偏要臨到這架飛機呢?
希伯來書十一章記載一些聖徒面臨死亡,上帝卻沒有去營救他們。然而他們的死亡也是上帝所命定的。信心的眼睛或許看不清楚上帝的手,但上帝的手卻永遠在這裡!上帝保守某些人脫離災;而另一些人上帝則接他們回到主自己那裡。是的,上帝全能的智慧的眷顧臨到祂的每一個兒女--不論是墜機者或是未搭上班機的人。

各位弟兄姊妹,彰顯主榮耀,是神蹟的主要目的,也唯有在這個前提之下,神的兒女們的靈魂才會得著終極的益處,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著益處。因此,不論神是否行使神蹟,以及何時行,和如何行,都有神的美意,或許我們當下不能夠明白神的作為,或許我們會向神抱怨,但對一個靈命成熟的基督徒而言,我們更應該要問,我們應該問神,我們應該如何作才能榮耀祂的名,以及祂要我們在其中學習什麼功課,再者,就是有什麼旨意要我們明白。

結論:
各位弟兄姊妹,在我們的每天生活中,不論是家庭,學校,社會,人際關係,工作,事業,,,總會有些新的狀況和事件的產生,上帝允許這些臨到我們,乃是有其美好旨意,或許我們在當下,無法明白,,或許我們要等到回天家見祂的面時,才會知道答案,但是這些都將會化作我們屬靈生命長大成熟的養份,同時它可以煉淨我們的信心,願主藉著今天所分享的1、來到主前求 2、領受主能力 3、彰顯主榮耀 來幫助我們在每一次的危機處理的過程中經歷神.

危機處理(寫作版)

證道題目: 危機處理
經文: 約翰福音二章1~12節            
主題經文:

前言:
引起興趣:
一則熱門的話題-
一種生活的體驗-

思想聚焦:
點出前言的用意-
引導聆聽的思想-

信息概念:
激發心中的渴望-
指出聖經的解答-
承諾信息的期待-

信息大綱:
三項要件-
三個進程-
三個內容-
國際油價衝破每桶90美元大關,,而且還可能隨著巴基斯坦即將派兵進入以拉克北部而繼續向上攀升,隨著石油價格的一路上漲,導致許多行業公司行號的營運成本增加,有的還因此結束營業,如何化解伴健石油漲價而來的危機,頓時成為政府,企業,公司行號,甚至是家庭及個人共同關心的焦點,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遭遇到危機卻不僅僅只是石油漲價而已,但我們可以到那裡尋找所需要的協助,以及又該如何來處理危機呢?透過剛剛所讀的經文,我們要分別從三點來看「危機處理」這個題目。
1、來到主前求 2、領受主能力 3、彰顯主榮耀
本文:
第一點: 來到主前求
段落經文:1~4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經文詮釋: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些挑戰和考驗,等待我們去克服和超越,對那些在我們能力和資源尚能夠應付的範圍之內的挑戰,通常來說,並不會對我們個人造成太大的壓力,但是若我們所面對的是我們的能力和資源不足以應付的事件或挑戰,那麼它就會成為我們的危機,這時候有的人會選擇退縮並將它合理化,但有的人會選擇尋找各種可能的資源和協助,之後正面迎向它,為自己的人生締造每一個階段的成功,然而,我們可以從那裡得著我們所需要的幫助,好叫我們在每一次的危機中能夠化險為夷,對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而言,我們可以來到主前求,將我們的需要告訴主,像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所作的一樣,她只是來到主前求,並將那些她無法解決和應付的難題和危機,一一都向主傾訴,讓主耶穌來幫助她。聖經告訴我們這個危機是發生在迦納的一場婚宴中,就是酒用盡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令人感到掃興的事情,對婚宴的主人而言卻是一項危機,對於這場婚宴透過聖經我們知道,主耶穌和祂的母親馬利亞以及門徒都一同出席參加同一場婚宴,顯然這家的主人和主耶穌基督的家庭有著某種程度的關係,至於何種的關係,聖經則是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從馬利亞關心酒用盡這個危機,以及她緊接著所做的危機處理來看,馬利亞的身份在某個程度來看,極有可能包括了婚宴的安排與籌備,這場婚宴的酒之所以酒會不夠用,也許是來參加的賓客過於踴躍,超出原先的預期和規劃,以致酒不夠用。另外一個可能就是由於猶太人的婚禮慶祝時間太長所致,往往它可以長達一個禮拜之久。然而,無論如何,酒用盡了仍然是社交場合失禮的一件事,由其有失新郎的顏面,若無法獲得妥善的處理,它將會是一場危機,因為有些訴訟就是因著賓客的不滿所導致的。
來到主前求,是馬利亞危機處理的第一步,若按常理而言,馬利亞應該是要在發現酒用盡的第一時間,向婚宴的主人家說明並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可是,她卻是第一個和耶穌談及這件事。然而,在這之前耶穌並沒有行過任何的神蹟奇事,解決類似的危機,顯然,馬利亞如此作很可能是基於她日常對長子耶穌的習慣性依賴所導致的,如果馬利亞的丈夫約瑟誠如教會一直以來所流傳的說法,就是英年早逝的話,馬利亞這項習慣性的反應就不難被理解,而馬利亞的請求,就請求的內容而言,基本而言她只是單純的告訴耶穌當時的需要,就整個請求的行動而言,她立下了一個極美的代求榜樣。
來到主前求,應該只是請求,而不是以禱告來指揮主耶穌,其實我們的任務,只是把需要帶到主的跟前,然後信靠祂,讓主耶穌按著祂在這件事上面的旨意來成就,如同成就在天上。因為祂擁有所有的知識,祂知道何時成就,以及如何成就,才能讓祂的旨意成就,也才讓祂的名得著最大的榮耀,而這也是所有屬神兒女得益處的前提。往往,我們當下並不太明白神的作為和旨意,誠如主耶穌在這裡回應祂的母親的方式,在兩方面令我們不解和驚訝。首先,祂稱呼馬利亞為「婦人」;而且耶穌在回應這尷尬場合時,顯得有點猶豫。接著主耶穌對她說,「我與你有什麼相干?」對話至此,刻劃出耶穌與祂的母親之間關係的改變。這關係雖然特別,卻在天父所交托給祂的使命及結局的籠罩之下,而有所改變。雖然祂獻上自己的時刻還未來到,然而那時刻的要求已經臨到祂的身上。結果,所有在這之前的關係都必須被調整,包括肉身上的血緣關係在內。而當馬利亞準備好去適應這新關係時,她的請求就被接納了。「當馬利亞以母親的身份提出要求時,此要求乃被拒絕了;、、、當她以一名信徒的身份提出時,她的信心就被接納了。」
思想概念:
來到主前求,就是單單將我們的需要呈明在主的面前,並且用信心來仰望祂的憐憫與恩典臨到。
例證引用:
蘇格蘭南部高原風光如繪,在綿延起伏的山坡上,羊群點綴其間,在山間公路上,出現了一幕不尋常混亂的畫面。山坡上站著一個牧羊人,他的羊四處狂奔,有的迷失方向竟橫越公路,汽車的喇吧聲更使羊群慌張,茫然不知所措。可惜喇吧聲太吵,牧羊犬與主人距離又遠,以致無法聽到主人在山坡上所下達的指示。牧羊犬不得不撇下混亂的羊群,直奔上山,回到主人跟前,仰望主人的面,留心聽他的聲音,經過一番耳提面命,牠知道該怎麼作了,於是飛奔下山,很快就把一群散失的羊集結在一起,引領牠們離開公路。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危機常常耗盡我們的精力與資源,就好比宴席的酒用盡一般,也許它是來自我們的經濟、工作、事業、家庭、婚姻、子女、等等。以致我們疲憊不堪,無力,也不知該如何處理,這時候我們,實在需要單獨來到主的面前,聆聽主的聲音,明白他的旨意,好叫我們可以在祂的帶領之下,逐步化險為夷,回到應有的狀態。


第二點:領受主能力
段落經文:
5~8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經文詮釋:
人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滿佈著不同的危機,但它們相同之處,就是都需要也考驗我們個人解決危機的能力與智慧,雖然,我們不盡然擁有解決所有危機所需要的能力,那是神的專利,也唯有神才有這樣無窮盡的能力,我們的神的屬性中,有一項叫作「無所不能」,它是表明神的全能;但這並不是說,既然神是全能的,祂就可以胡亂作任何事情。我們可以給神無所不能下一個定義,所謂神的無所不能,它是說:「神是全能的,神能按祂的旨意作一切事情,但因為神的旨意是按著祂的本性,所以神所作的一切事,都與祂完美的本性一致」換句話來說,就是神能夠做一切與祂的本性和位格相合的事情。但是神常常樂意使用那些預備好自己,願意順服主命令的人領受主能力來成就祂的旨意和計劃,並見證祂榮耀的聖名。在這裡主耶穌使用了盛滿水的六口石缸,和順服主命令的用人,雖然,主的命令令人不解且與解決危機毫不相關,就在用人順從之後,神蹟發生了,危機解除了,管筵席的在嚐了新酒之後,對新酒的美味發出了驚訝的讚賞,指出了這個神蹟的重心和意義,耶穌所帶來的天國的新酒,與猶太教舊酒成了對比。顯明,主耶穌是支配質的神,祂已將猶太教的水,改變成為基督教的酒,同時這個變水為酒的神蹟帶來了三方面的意義,第一、猶太教的律法可以為需要潔淨的人提供方向,然而卻無法為那些被失敗所纏累的良心,提供長久的釋放。它所能提供的出路,僅是一再重複的潔淨禮儀。對比之下,主耶穌藉著祂一次的獻祭,就讓所有信靠祂的人永遠完全了。並且「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對我們的罪愆而言,沒有任何的話語可以比這個更深刻。第二、猶太教的律法能夠提供潔淨的方向,卻無法讓敬拜者獲得力量,往它所指的方向前進,聖潔生活的圖畫已經繪製完成,然而因著人性的墮落,罪人需要時時刻刻被潔淨。罪人雖然有向善的意願,卻無向善的力量,這就是罪人的光景。舊約時代先知一直期盼,有朝一日神能夠透過寫在心版上的新約,克服這種普遍存在於猶太教的軟弱。這約不單提供藥方給我們,也賜給我們力量。基督已經將這個新約帶給了我們。誠如孟遜所作的見證,他說:「這位活著的基督仍然擁有兩隻手。一隻手指向那條道路,另一隻手則幫助我們走過去。因此,基督徒的理想就擺在我們面前:那不是一座遙遠嚴峻的山峰,一座道德的埃弗勒斯峰,要靠我們自己的技巧與能耐去攀越。它乃是一條道路,有基督作為嚮導和朋友,與我們並肩同行。」第三、在動機方面,律法顯然也是枯燥乏味的。基督帶來新的動力,就是感恩與愛的回應;這比純粹遵行律法的命令,更能激發人去順服。當罪疚、慣性的失敗與律法主義,像水被復活的耶穌的話語,轉化成如酒般的饒恕、得勝與喜樂的順服時,這神蹟將會一直發生在每一個真心悔改歸向主的罪人身上。
領受主的能力,讓我們原本罪人的生命得以被改變,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價值觀也被改變,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以神為中心,能夠活出神喜悅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充滿了從主而來屬天的力量,可以去改善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重擔,這些重擔可能是來自失和的夫妻關係,問題的兒女、難相處的上司或同事等等,雖然重擔仍在,主也都知道,但是其中都有祂的美意,為的就是要讓你得著終極的益處,領受主的能力,重擔將不再是那麼的難擔,並且,領受主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勝過過往的軟弱和失敗,以及捆綁和轄制,也許它是不正常的性關係、毒品、網咖、或不正當的使用信用卡等等,而這些都是源自今生的驕傲,眼目的情慾以及肉體的享受等等,都是隨著我們內心的私慾而來的結果,因著領受神的能力,我們得以脫胎換骨,徹底的被主改變,得以揮別過去的陰影,在主的大能之下,迎向在主裡靠主得勝的日子,因為我們的主祂已經得勝了,祂要助我們在剩下的人生,活出生命應該要有的色彩。
思想概念:
領受主能力,乃是要成就祂看為美好且合祂心意的事,讓領受的人得以突破目前的窘境和瓶頸,活出祂所喜悅的人生。
例證引用: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
「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主耶穌知道你的光景,祂知道你需要怎樣的協助,好叫你的得著力量去面對你最迫切的需要,並解除來自人生各個階段的危機,祂要幫助你勝過你生命中的軟弱,也許它是來自毒品、色情、的捆綁,,,但是你是否真的願意按著祂的方式去作呢?還是要祂按著你認為最好的方式,抑或你只是想要將神的能力據為己有,讓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好叫你的名而不是神的名得著榮耀?唯有正確的動機、認知與心態,才是我們領受神的能力應該要有的態度,再者,我們要僅記自己只是器皿,應當謙卑自己在主的面前,過聖潔的生活,成為聖潔合主用的器皿,預備好自己隨時供主使用,成為祂能力與恩典流通的見證人,成就祂美好的工作。

第三點:彰顯主榮耀
段落經文:

9~12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這事以後,耶穌與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在那裏住了不多幾日。
經文詮釋:
危機常常迫使屬神的兒女們,專心尋求從神而來的幫助,而這種從神而來介入自然律的特殊作為,我們通常稱呼它叫做神蹟,可是這樣的定義並不完善,因為連自然律也是神所設立的。神蹟最常受到人們的注目,但神蹟這課題也最常起混亂,而這些混亂大都由於人們未能查覺到,聖經並沒有清楚地在神恆常至高的照顧和祂特殊的活動兩者之間作出劃分。對神蹟的信念是以一套世界觀為背景,這世界觀認為整個受造界的運作不斷依靠神支撐一切的活動,和受制於祂至高無上的旨意。神活動的三大方面--奇事、力量、重要性--不單見於祂特別的作為上,也見於整個受造界中。由於聖經作者認為一切事件都由神至高無上的權能所引起,故當他們提到祂大能的作為時,我們不能假定他們會根據事件的特殊成因,而將那些活動與「自然運作」有所區別。神特別的作為突顯了祂活動的特性:有別於並超越人的活動,更超越了假神的活動,乃是全能的,在自然和歷史中將祂自己顯示出來的。神蹟在神整個歷史性的自我啟示中擔任「記號」讓神的百姓用來驗證神的先知和使徒,由其是驗證祂的兒子。行神蹟的目的是要加深人對神的認識,它是神戲劇性地向願意聽從祂的人說話的方式。神蹟故事極為關心目擊者或參與者的信心,以及後來聽到或讀到這些故事之人的信心。耶穌期待人對祂有信心,作為對祂的救贖工作與同在的正確回應;信心才使人「全然好了」,並使神蹟不僅令人矚目難忘,更成了耶穌啟示神的救贖性傳達。必須注意的是,參與者的信心並不是促進神蹟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意思是說,沒有人的信心,神本身並非不能作工。而是當人們不準備接受耶穌本人以及福音時,祂便不能繼續祂的傳道工作,或用行動來宣告祂的福音。為群眾或猜疑的人行奇事並不符合祂的使命。
再者,聖經中的神蹟大多圍繞歷史中的危機時刻而發生。神最彰顯大能的作為是紅海旁的拯救以及基督的復活;前者是神與法老和埃及諸神鬥爭的高峰,後者則是神在基督裡的救贖工作並祂與一切邪惡力量鬥爭的高峰。若從舊約看到新約,我們將會不難發現神蹟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彰顯主的榮耀,但它卻可以達到兩方面的效果,對屬神的兒女而言,它會帶出救贖的效果,但對敵擋神的人而言,它卻帶出審判的效果。對於變水為酒的這個神蹟而言,它早隱含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這位創造的道,不可能受限於祂自己手所造的世界,以及祂為管理宇宙規律運行所設立的自然律。同時,神蹟並不是在精神世界中運作的事物,就是人的思想,感情,與意志所構成的內心世界。神蹟是所有受造物每天分分秒秒都在經歷的,只是屬神的兒女,往往比其它人敏銳,並較易查覺它的存在,且將榮耀歸給施行神蹟奇事的神,變水為酒的神蹟與其它神蹟一樣都只是記號,宣告了神在這個外在世界,在基督裡的直接臨在,在自然與歷史中的行動與作為。因此,道成肉身的事實不容被低估。顯然,耶穌確是受困於一些自加的限制中,正如祂自己所說的「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然而,子仍然可以得到父無限的能力,不是為了彰顯這些能力,而是要藉著神蹟彰顯主的榮耀。
思想概念:
彰顯主的榮耀,是神蹟發生之後,主應得的回應,但是行使神蹟與否,卻是出於主至高無上的旨意與恩典。
例證引用:
莫頓在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候機,他注意到告示牌打出來的燈號:「班機遲到」,他必須耐心等候。又過了兩小時,燈號忽然說:「班機停飛」他感到十分無奈,芝加哥的會議他是鐵定趕不上了。既然在外頭旅行了十一天,身心都很疲憊,還是直接返回洛杉磯家中休息吧。
隔天,莫頓聽到一則廣播的消息:「美國航空公司一九一號班機在起飛後不久墜機。機上二七四人無一人生還。」莫頓打開他的手提箱,查看他那張沒有使用的機票。果然不錯,正是五月二十日當天的一九一號班機。他一時說不出話來,只是滿心感謝主上帝保守了他的性命。
聖經說,義人的腳步是耶和華所命定。不過對一九一號班機上的基督徒又作何解釋呢?難道上帝的眷顧只彰顯在甲地,而不彰顯在乙地嗎?為甚麼不幸偏偏要臨到這架飛機呢?
希伯來書十一章記載一些聖徒面臨死亡,上帝卻沒有去營救他們。然而他們的死亡也是上帝所命定的。信心的眼睛或許看不清楚上帝的手,但上帝的手卻永遠在這裡!上帝保守某些人脫離災;而另一些人上帝則接他們回到主自己那裡。是的,上帝全能的智慧的眷顧臨到祂的每一個兒女--不論是墜機者或是未搭上班機的人。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彰顯主榮耀,是神蹟的主要目的,也唯有在這個前提之下,神的兒女們的靈魂才會得著終極的益處,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著益處。因此,不論神是否行使神蹟,以及何時行,和如何行,都有神的美意,或許我們當下不能夠明白神的作為,或許我們會向神抱怨,但對一個靈命成熟的基督徒而言,我們更應該要問,我們應該問神,我們應該如何作才能榮耀祂的名,以及祂要我們在其中學習什麼功課,再者,就是有什麼旨意要我們明白。

結論:
1、信息概念的重述強調。

2、回應行動方案的提出。

3、針對意志立即性呼召。
各位弟兄姊妹,在我們的每天生活中,不論是家庭,學校,社會,人際關係,工作,事業,,,總會有些新的狀況和事件的產生,上帝允許這些臨到我們,乃是有其美好旨意,或許我們在當下,無法明白,,或許我們要等到回天家見祂的面時,才會知道答案,但是這些都將會化作我們屬靈生命長大成熟的養份,同時它可以煉淨我們的信心,願主藉著今天所分享的1、來到主前求 2、領受主能力 3、彰顯主榮耀 來幫助我們在每一次的危機處理的過程中經歷神.

與主相遇

信息主題:與主相遇
經文:路加福音五:1-11    

主題經文:你要得人了

前言:
天生資質聰穎又可愛的海倫凱勒,年幼時因高燒而成為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女孩,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養成海倫凱勒嬌縱的脾氣。由於遍訪名醫均束手無策,導致父親執意將頻頻闖禍的海倫凱勒送到療養院,母親不捨,堅持將其留在身邊。

  海倫的父母從一篇報導中得知海倫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於是求助於柏金斯盲人機構,蘇利文老師也由此因緣,而到海倫的家擔任她的家教。蘇利文老師具有先天的弱視,幾乎全盲,曾動過九次手術才重現光明。初到海倫家,領教其嬌縱任性的脾氣,卻認為她的聰穎尚未啟發,對她充滿信心。

  海倫吃飯時總嫌麻煩,常把湯匙丟在地上,直接用手抓著吃,蘇利文老師為了教好她這個習慣,於是二人展開了「湯匙大戰」,最後海倫終於臣服而願意聽話。

  蘇利文老師不遺餘力的教導,凱勒夫婦有說不出的感激,然而在海倫有著驚人的進步之際,蘇利文老師卻以一種憂心忡忡的表情望著海倫,因為這孩子太無法無天了─粗暴、蠻橫、為所欲為,但凱勒夫婦一想到海倫缺少太多東西時,便不忍苛責,任其予取予求。為了徹底改變海倫的個性,給予完全的教育,她說服凱勒夫婦讓她和海倫搬到荒棄以久的小木屋單獨相處,以避免她過度的依賴父母的寵愛,愛女心切的凱勒夫婦只給她兩個星期的期限。

  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海倫因初次離開父母的懷抱,索性大哭大鬧,賴在地上不吃不喝,蘇利文老師強忍酸楚,希望海倫能明白她所教她的一切。

  蘇利文老師每天帶她認識廣大的心靈世界,他們走進了大自然,體會大自然的脈動-空氣中陣陣的花草清香、感受樹的生命、即將從蛋殼誕生的新生命;為了突破學習的瓶頸,蘇利文老師終日苦思,一次靈機一動,帶著海倫到汲水幫浦旁,用力壓著幫浦,讓海倫感受水的流動,此時她長久封閉的心靈頓時甦醒了,她像學會了識字、辨物,了解文字的意義、體會事理、深及思考,由生活的無障礙而達心靈的無障礙。

  蘇利文老師以無比堅毅的信念、愛心及智慧,像璞玉般來雕琢海倫,給了她全新的生命,如同燈塔般引領她的人生方向。各位弟兄姊妹,或許我們不見得能夠遇到像蘇利文老師一樣的老師,但是我們卻可以有機會遇到可以改變我們今生和永恆命運的主耶穌,今天我們就要透過剛剛所讀的經文,分三方面來預備與主相遇,與主相遇。

本文:
第一點:渴慕主道

※段落經文:
1-3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 聽神的道。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漁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經文詮釋:
要聽神的道,也就是從神而來的話,是驅策眾人來到主面前的主要動機,從眾人擁擠的程度,顯明了他們是何等迫切地想要聽見從神而來的話,以及耶穌的教導,因為祂的教導帶有能力,與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導截然不同。再者,從主耶穌需要借用船隻稍微離岸來教訓眾人來看,顯然當日聚集在革尼撒勒湖畔聆聽祂講道的群眾人數不在少數。雖然人數很多,但眾人之中,只有那些預備好自己,且心存謙卑帶著需要和願付代價的心志來尋求主的人,才是真實渴慕主道的人。
人是一個有限存在的受造物,需要依靠神供應的恩典,才得以維持生命的運作和延續,正因為有限所以人在許多方面的需要,都需要借由從神或從人而來的協助才能夠得滿足。人們有靈魂、身體、心靈、物質、關係、和情感上的需要,然而在許許多多的需要之上,最難解決的就是靈魂的需要,不論人是用金錢、用權勢、用地位都無法滿足它的需要。唯有創造世人靈魂的神和祂的話語,才能滿足靈魂的需要。然而在許多的宗教和信仰體系當中,透過從神而的話語,我們知道耶穌是神的愛子,是神所喜悅的,耶穌正是那位創造宇宙萬物包含世人靈魂的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因著對世人的愛,在時候滿足的時候,祂道成肉身來到這個充滿苦難和罪惡的世上,藉著祂所說的話,祂將祂自己以及天父上帝對世人的心意都啟示出,並且記載在聖經中,好叫世世代代的人們,得以透過聖經來認識祂以及明白上帝的旨意,耶穌祂來不僅要滿足靈魂的需要,讓飄泊的靈魂在祂的裡面得以停泊,同時祂還要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來承擔世人犯罪的後果,以及對上帝的虧欠,主耶穌流血捨命完成的救贖恩典,足以拯救所有失喪的靈魂,除了要將罪人從罪惡當中拯救出來,更為蒙恩得救的靈魂在天父的家裡預備永恆的居所,這一切都是無價的恩典耶穌都已預備好了,正因為是恩典,是要白白送給罪人的禮物,所以耶穌並不需要人們用金錢或用功德或用善行來交換,耶穌只要求人們用信心來領受,這樣的要求,只要是意識清醒的人都可以有機會達成。同時,耶穌也看顧世人身體、物質、和經濟的需要,同時祂教導人們應有的簡樸生活觀,和待人處世應有的原則,並要求天國子民活出登山寶訓的教導,八福正是天國的大憲章。祂也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祂那裡去,祂要使我們得著安息,隨著人們聽見和傳遞耶穌所傳的道和所宣講的天國福音,以及祂所行的醫治和神蹟奇事時,就陸續的有人帶著他們不同的需要和動機,來到耶穌的跟前,其中大部份是出於善意的但也不乏是出於惡意的(為要搜集有關耶穌的資料),但最討神喜悅的乃是那些心存謙卑渴慕主道的人,因為神敵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也唯有心存謙卑受教才會對主的話語和主的教導敞開,主的道才能進去。群眾分別來自不同城鎮,也來自社會上的不同階層,他們來到革尼撒勒湖,這個湖又叫作提比利亞海、或者是加利利海,它有七哩寬,十三哩長。從經文看來,似乎眾人與主相遇的湖畔,並沒有適合的場地可供耶穌對眾人說話,但是因著耶穌對靈魂的愛和憐憫,耶穌在眾人對祂的話語的需要上面,看見了祂的責任。因著愛,耶穌願意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儘可能讓所有的人們都能夠聽見祂所說的話以及所作的教導,但事實上,唯有那些心存謙卑的人們才會從主的話語上面得著造就和幫助。那時湖邊泊有兩條船,船上的漁夫不在船上,聖經說漁夫們忙著洗網去了,這樣的清洗和整理裝備,是例行性的工作之一,乃是為了下一次捕漁而預備的。耶穌上到其中一隻船去,這隻船是屬於西門彼得的,耶穌就坐在他的船上,在滿是漁腥味的環境中,對來到祂面前的眾人宣講真理。
渴慕主道是聖靈在人心中超自然的工作,也是人願意尋求耶穌以及從神來的指引的開始,然而若只是渴慕,卻沒將所渴慕和所學的真理學以致用,那真理將只是頭腦裡的一堆神學知識和孤芳自賞的學問而已,並不會對擁有它的人產生多大的益處,唯有願意付代價,將所渴慕的真道以及從神而來的價值觀學以致用於個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每一個範疇,所渴慕的真理才能產生真正的益處,而這樣的領受必然會帶來被聖靈大能改變的生命和被聖靈充滿,也就是被聖靈管理控制的生活。主的道,就是祂口裡所說的話,是賜人生命之道,是大有能力的,主的道就是真理,認識並活出真理,將會使人成聖,更能夠敵擋魔鬼的詭計,並得著不犯罪的自由,和神所賜的豐盛人生。而這正是那些因著習慣性的犯罪(例如同性戀、吸毒、酗酒、外遇、色情、網路、暴力、名牌精品、等等),而被嚴重扭曲和捆綁,以致無法擁有正常的生活的人們所需要的。主的道也能夠保守我們的心在這個追逐金錢,崇尚名牌,,鼓勵消費的時代中,不被世俗的流行風潮或虛浮的價值觀給迷惑。
渴慕主道是人們來到主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它是聖靈在人們心中超自然的工作,另一方面它卻可以被基督徒本身是否看重主所啟示出來的真理所影響,當人們察覺到教會、基督徒對聖經真理的看重以及基督徒因著遵行真理而有的生命真實見證,以及在個人工作和專業領域有優秀的表現時,人們將會更容易相信,雖然眼不可見但確實存的耶穌基督和祂所啟示出來的信仰。

翁景民教授是台大管理學院曾票選出的最佳教師,也是 EMBA 中心的頂尖師資陣容之一,也曾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向以風趣幽默、精彩獨到的講學內容,備受學生歡迎;開朗熱心、關懷社會的性格,也讓他一直在企業、宗教、教育和媒體等不同領域,傳達理想與熱忱,希望幫助更多個人和社會。
翁景民從高中一直到大學,都是藉著擺地攤半工半讀,並在那樣的環境中,練就了一身堅忍的功夫。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之後,翁景民有機會到美國密西根州唸書攻取博士學位。剛到美國時,翁景民先住在學校代表接機朋友的家中;由於彼此都不熟識,每天枯坐在陌生人家中很是無聊。有一天,一位朋友來訪,順道邀請翁景民一同參加查經班,當時實在無事可做,翁景民就跟著去了;第一次到教會的感覺很好,所遇到的人都很單純和善。但後來翁景民搬了家,也停止了聚會,這一停,停了二、三年,直到他畢業前夕,才又開始追求。
在美國時,翁景民讀了四百多本的潛能開發的書籍,發現其主要的精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引用聖經上的教導,翁景民覺得這些經文都講得蠻有道理的。聖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聽說它很有名,還是全世界最暢銷的一本書,如果沒讀它一遍,豈不是孤陋寡聞?當時的翁景民,很想將聖經讀一遍,領教一下為什麼它那麼吸引人;而且來到美國這種基督教國家,不讀一讀聖經實在有點可惜。當然,翁景民也想要察看裡面有什麼錯誤沒有,試試用科學的態度去瞭解它。
因此,他開始向一位基督徒朋友詢問是否可陪他一同讀聖經,但翁景民開出以下的條件:一、不說天國近了,不談地獄與滅亡等有的沒的。二、只讀英文聖經;因為至少可進修英文。但是翁景民一開始讀聖經,裡面的經文就感動了他。聖經上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求,就尋見;叩門,就給你開門」(馬太福音7:7),翁景民心中好奇,神的話語真的是帶著能力?翻遍了所有的書也見了許多經文,他開始懷疑,莫非不信的人真是瞎了眼睛?
有一次,翁景民自己跑去參加查經班,享受了很美的台語詩歌,深受感動;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屬靈長輩,便請他協助他一同查經。大約三個禮拜,翁景民平均每日花了十八個小時研讀聖經,早上11點到晚上8點幾乎不停,他一發現疑問就打電話請教那位長老,而那位長老也立即在電話那端回答他的問題。我愈讀愈有意思,也愈讀愈有味道,我發現連我專業中的管理與行銷,聖經中都有精彩的說明,我真像如獲至寶一般。不多久時間,我們就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沒想到這一讀,我不但發現自己的需要,也感受到那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上帝的偉大,我想要進一步認識祂,跟祂建立一個合宜的關係。
後來翁景民接受了洗禮,也在接受洗禮三天後拿到博士學位,不久即回台。在台大任教,並擔任台大團契的輔導,他對年輕學子的靈魂有著極大的負擔,他希望為主搶救十萬個年輕學子的靈魂。
※信息勸勉:
各位弟兄姊妹,渴望聽見神對我們說話,好叫我們在面臨特別的狀況時,例如遭遇緊急危難的時刻,或是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和帶領,我相信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期待。但是我們的神比較多的時候是藉著我們所讀過的聖經經節來對我們說話,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要懂得向主求對對祂的話語有更大的渴慕,並且我們有一個責任,就是在平常未遭難的日子裡,努力將主的道也就是聖經存記在心中,畫夜思想,好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

第二點:順服主命
※段落經文:

※經文詮釋:
人與主能夠相遇,完全是出自主對罪人的恩典和憐憫,若沒有主耶穌主動提供這樣的恩典,罪人也將無以為之。藉著主所啟示出來記載在聖經中的真理,人們不僅得以正確且客觀的認識主,並在在主觀的屬靈生活中經歷主,但在與主相遇之後能否與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則完全視個人對主的教導和聖經真理的態度以及回應而有所不同,選擇順服主命,對主的認識以及與主的的關係也會就加深。
當主耶穌在彼得的船上,教訓完眾人之後,祂吩咐彼得去打漁,這是緊接在祂對眾人的教導之後,極有可能祂藉著稍後即將要發生的事情來教導彼得和眾人,選擇立即順服主命,將會是領受主所啟示的聖經真理,命令和教導的最佳選項,它同時也是謙卑敬畏神的信徒在聽道之後應有的標誌,同時它遠比單單聽道更為有福有智慧。為了回應耶穌的吩付,彼得稱呼耶穌「夫子」這個字不像「拉比」一樣指特定的對象,而是泛指任何一個有權柄的人,彼得使用「夫子」這個禮貌性的稱呼,表明此時他與主耶穌的關係,也僅止於客套而已。彼得接著繼續說: 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這句話可能帶有責備的口吻。因為彼得過往打漁的經驗告訴彼得夜晚才是打漁的最佳時刻,而不是現在大白天的。換言之,彼得的話中有話,他可能想要告訴耶穌,身為漁夫的我們在最適合捕漁的時候尚且一無所獲,更別提在一個木匠要求的時候打漁了。如果這真的是彼得的意思,那麼彼得甘心照著耶穌的提議去做,證明彼得體認到:在任何方面,都不該忽略耶穌的話。彼得可以不同意,但他卻能順服。
順服帶來果效!彼得和他的同伴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漁,漁的數量太多,甚至過於網所能負荷的。甚至當漁夫招呼另一條船上的同伴,而他們也立刻來了之後,仍然沒有足夠容納之處,他們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魚的數量,但漁獲量顯然是非比尋常的。恩典常常跟隨在人們順服主的命令之後臨到,而神的名也因著人們的順服得著應得的榮耀,順服這項屬靈品格並不容易學,但是它卻是人要為神所用的必備條件之一,一個人對主的順服有多大,他能夠為主所用的空間就有多大。

相傳主耶穌升天之後,那時所有門徒都在耶路撒冷,他們將世界劃分為若干個區域,然後各人要到主要派他去的地方。 根據抽籤的結果,雙生子猶大多馬要往印度去。可是多馬不願意,他說他的身體太弱,不宜遠行,又說他是個希伯來人,怎麼能夠到印度人中間教導真理?當他這樣說時,耶穌在晚上向他顯現,並向他說:「多馬,不要害怕,你且到印度去傳道,因我的恩典與你同在。」可是多馬不服從,並說:「如果你要差派我,請差派我往別處,因我不願意往印度去。」當他這樣說時,剛巧有一個從印度來的商人叫艾伯利,他奉根達法魯斯王之命而來,而且奉命帶一個木匠回去。
耶穌看見艾伯利中午時分在市集走動,便向他說:「你是否要買一個木匠?」艾伯利說:「是。」耶穌便向他說:「我有一個做木匠的僕人,我想將他賣出。」說時還指著站在遠處的多馬,然後同意以三個銀幣成交,還簽了一張買賣契約說:「我,木匠約瑟之子耶穌,將我的僕人猶大多馬賣予印度根達法魯斯王的商人艾伯利。」交易完成後,耶穌便將猶大多馬交給商人艾伯利。艾伯利看見多馬便向他問道:「這位是你的主人嗎?」使徒說:「是,他是我的主。」艾伯利說:「我已從他手中買了你。」 第二天,使徒多馬一早便起床,在禱告和主懇求之後,他說:「我會依你的旨意到那裡去,我主耶穌,願你的旨意能被奉行。」於是他便離開。到商人艾伯利那裡去,除了他的賣身錢以外什麼也不帶。因為主將賣身錢給了他,並說:「讓這些錢和我的恩典都與你在一起,無論你到哪裡去。」

各位弟兄姊妹,順服主命,是超乎我們的理智,過往的學經歷之上,而有的抉擇,我們期待今天就能得著從主而來的能力,好為主大發熱心,在聖工上為主大大所用。但是主卻期待,我們先學會今天祂要我們學習的順服進度,結出順服的果子,不然祂無法使用我們,因為熱心若沒有經過順服的生命,只會造成個人、教會、肢體以及牧者的傷害。順服主命,乃是順服主所有的命令,並包括順服主要我們順服的,其中包括主所設立的權柄,羅13:1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 神的.凡掌權的都是 神所命的。以及教會的牧者,聖經希13:7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像那將來交賬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至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

第三點:回應主恩
※段落經文:
※經文詮釋:
經歷神在歷史上超自然的作為和大能的彰顯,是許多人的期待,往往人們也比較容易將他們對神的信心建立在,看的見的神蹟之上,但這樣的信心卻是幼嫩且薄弱和容易失去的,因為當神蹟不再持續出現時,信心也即將隨風而逝。但若從聖經的角度來看,神蹟是一個記號,被神使用來指向神的兒子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是全人類的救世主,祂要為世人預備救恩,因著祂為世人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犧牲和奉獻,就配得所有真心接受祂救贖的罪人們,以具體的行動來回應主恩,將生命的主權奉獻給祂,一生為祂所用。
當彼得經歷了這件發生在他個人專業領域的神奇事件時,彼得竟然沒有對這麼龐大的漁獲量表示歡迎,可能有點令人訝異。但是,若從彼得在這個地區多年的專業捕魚經驗,以及他熟悉漁的習性來看,彼得非常清楚地知道這伴隨著耶穌的吩咐而有的魚獲量,絕對是不尋常的超自然事件。彼得雖然無法解釋其中的關係,但是他和他的同伴可以斷定,這絕對不是出於偶然,而是出自於神的特別作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神蹟,而這位能夠行使神蹟的耶穌,在不久前曾醫治他岳母患的熱病,現在又再度的施展神蹟,如今耶穌就正坐在他的船上,此刻,他的反應就像一個面對面與神相遇的人一樣,彼得查覺到耶穌擁有從神而的能力,耶穌會不會就是以色列人日期所等待的救世主呢所以彼得接著非常戰驚的對耶穌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請特別注意彼得在這裡用的「主啊」一詞取代了第五節的「夫子」,這個字是可以用來指神的。彼得戒慎恐懼的在耶穌的面前,他的反應,使我們想起偉大的聖徒直接與神面對面時的經歷,例如亞伯拉罕(創十八)、或以賽亞(賽六5)。此時的彼得已經歷到「神那想像不到的恩典」在聖潔的神面前,迫使彼得體認出他自己的罪惡。自此開始彼得不再稱呼耶穌「夫子」乃是稱呼「主啊」,如此的改變,與他此時此刻對耶穌的認識已經增加成正比。耶穌知道彼得此時內心的恐懼,祂對彼得說:「不要怕」意思是要彼得停止懼怕,並且祂對彼得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若接受這份來自耶穌的邀請,將會改變彼得的人生,若拒絕則會失去許多的可能性。此刻,是彼得生命的轉捩點,我們無法得知彼得的思考過程和其中的掙扎,但是聖經說他和他的同伴撇下所有的,,他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主恩,彼得選擇接受主的呼召,彼得撇下了剛捕獲的漁獲量,這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所見過最大的漁獲,和捕漁用的船,漁網,,,以及這個行業在未來可以提供的財富和他的生涯規劃,更重要的是他放下他對自己的主權,甘願將自己交在耶穌的手裡。成為耶穌的僕人,一生為主所用。

親芩多夫伯爵(Count Nichola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 是莫拉維兄弟更新會的創立者。在十八世紀初有許多來自莫拉維、波希米亞等 地的人,因宗教信仰的緣故遭受逼迫,一批批地逃到親芩多夫所住的城邑紇仁 護特(Hurrhut)尋求庇護,親芩多夫都給予最誠懇的接待。這些從各地湧來 的烏合之眾,因親芩多夫的領導得以相安無事、彼此同心,確實不易。一七二 七年正式成立更新莫拉維教會(Renewed Moravian Church)。以後也在荷 蘭、丹麥、英國、北美成立分會。於一七三二年派遣宣教師到印度,次年再派 宣教師到格林蘭。
  話說當親芩多夫約廿歲時,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畢業於威登堡大學法 律系的同時,也擁有祖母所賜的龐大產業,前途似錦,那時他作了一次大旅行 。想不到當他走進德國杜瑟都福(Dusseldoft)美術館參觀時,被一幅圖畫 所吸引,那就是斐地多美尼哥(Domenico Feti)所畫的「看哪!這個人!」 (Ecce Homo,耶穌戴荊棘冠)。畫作下面寫了一句話:「我為你作了此事, 你為我作了何事?」親芩多夫甚受感動而流淚,對自己說道:「我信主已經有 許多年日,但至今還沒有真正為主作過什麼。從今以後,無論主要我作什麼, 我都要作;無論主要我到那裡,我都要去。」

各位弟兄,回應主恩,是我們一生的功課,除了要在生活中活出主所喜悅的生活,叫主在我們的家庭工作職場,以及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得著祂應得的榮耀,與所蒙的恩相稱之外,我們還要將所得的救恩分享出去,好叫我們週遭尚未得救的親人,得以早日聽見並得著救恩.

結論:
願主藉著我們今天所領受的渴慕主道,順服主命,回應主恩,來幫助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與主相遇,更祈求主藉著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同學分享與主相遇的經驗,和相遇之後我們的生命的改變,來吸引他們渴望與主相遇.